行业

INDUSTRY

行业

INDUSTRY

以“人才+技术”深度建设全媒体生态
2020-12-01

扫码关注

分享:
原标题:以“人才+技术”深度建设全媒体生态

新京报社正在进行的转型受到业界广泛关注。本报记者 杜一娜 摄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构建了面向全国党媒的人才共享、内容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盈利模式紧密协作的公共平台。资料图片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速度加快。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再次对媒体融合提出了要求,媒体融合刻不容缓。媒体融合的路上,机制体制、技术革新、全媒人才、思想解放……多方面因素密切关系着媒体的深度融合。

在即将步入“十四五”之际,媒体融合还需在哪些方面深度推进?怎样才能更好地加速媒体融合?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CIAC)媒体融合峰会上,多位嘉宾针对媒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了精彩深入的探讨。

培养全媒人才 注重用户体验

媒体深度融合,归根结底是人的融合,也服务于人。因此,人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融合中应注重媒体人才的重要性。“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的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表示,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必须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人才培养必须指向懂数字开发、懂产品设计、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互技术的互联网基因人才。培养熟练运用内容创意、产品创意、视觉创意、技术创意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抓住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就抓住了媒体融合战略成功的关键点。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也表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打造一批有效的能够实践全媒体的人才,才是当下的关键。

“《新京报》报纸内部系统只剩下7个人,其余的已经全部转型新媒体了。”这样一组数字,直观显示了《新京报》进行传统媒体转型、打造全媒体人才的决心和成果。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透露,目前《新京报》的账号已经遍及报、网、官、微、抖音、快手、B站、喜马拉雅等多个媒体平台,全网络、全品牌架构自己的渠道。《新京报》在网络上的渠道有480多个,覆盖人群2.5亿,日均流量超5亿。

融合中还应注重为用户服务。今年以来,媒体融合进入了加速跑的赛段,一体化的效应开始显现,向四全媒体转型,特别是疫情防控中展现身手,亮点纷呈。祝燕南表示,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媒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是开门办报、开门办台的根本宗旨。在他看来,四全媒体是凝聚全民文化创造,进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媒体深度融合的新高度、新境界鲜活具体生动地体现出来,科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好看视频自2017年11月推出后,有1.5亿注册用户,APP日活3000万,人均使用时长70分钟,这3000万的日活人群每天在产品上消费70分钟的时长。”据百度好看视频总编辑汪淼介绍,好看视频着重聚焦用户的获得感,坚持泛知识内容生态建构,主流用户是25岁到45岁的中青年,属于社会的中坚力量。

“搞清楚核心用户之后,还要搞清楚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只有了解了用户的需求,才能推送他想要的东西,你的产品才有更多的用户黏性和吸引力。”汪淼介绍,好看视频更加注重内容质量,注重打造兼具趣味性和深度泛知识类视频,服务核心用户。今年以来,好看视频推出的云游全世界、好好吃饭、流浪荒岛、宇宙生活指南等一系列内容,恰恰符合核心用户的诉求。汪淼总结道:“只要我们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并且精准得到他们的诉求,我们推出的内容一定是他们想看的。”

紧跟科技发展 强化技术支撑

媒体不仅是新观念的传播者,也应是新技术的实践者。媒体融合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网络及新兴媒体的技术和思维进行创新。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离湘认为,面对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扑面而来,媒体必须迎头赶上,让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媒体深度融合。

祝燕南同样认为,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科技是媒体融合的主流方向,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主要特征,智能化大生产与智能化监测监管是新型主流媒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形态。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动力,媒体融合不是单一技术的应用,必须加快应用当今所有创新技术的应用和集成,不断完善整体的技术方案。

“技术的发展已经把我们带到了智能媒体的时代,媒体融合的关键还是内容为王,技术应该是媒体融合的重要支撑。”新浪集团首席信息官、新浪AI媒体研究院院长王巍表示,新浪作为互联网的媒体平台,也是技术赋能的一个重要实践者。AI、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大数据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媒体来讲,大数据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要素和生产资料。同时,AI技术也大大地提升了媒体的内容生产效率和创新性,提供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科学技术成为战胜疫情的关键利器,科学技术也极大助力了媒体的报道。王巍认为,科技与媒体的融合,是将来媒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对于智能媒体发展的方向,他总结出5点。第一,主流价值仍将引导智能媒体的发展方向;第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知识图谱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发展,会让媒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智能媒体技术对媒体的一个推进作用;第三,智媒技术不单单会在新闻采集、生产过程中,也会更多地渗透到分发、审核等领域,深刻地推动融媒体向纵深发展;第四,智能媒体技术对媒体的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有着推动作用;第五,以内容建设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创新管理为依托,是智能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王离湘认为:“人工智能也好、区块链也好、大数据也好,操纵的还是人,靠人使用技术,媒体融合的成果也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密切配合国家战略 完善“新闻+”服务

5G时代下,物联网上的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是传播的媒介,在可以收集信息的同时还能输出信息,都可以媒体化,信息传播也会变得无处不在。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各行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媒体技术应用领域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媒体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不断向文旅、文创、游戏、教育等多个领域拓展,实现媒体+政务、媒体+服务、媒体+商务等功能的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办成员、业务线负责人杨海霞把媒体融合大趋势分为4个层面:内部融合、区域融合、行业融合和跨界融合。

杨海霞由此介绍,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便是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规划、建设与运营。平台的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百端千室一后台”,即以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为基础,连接人民日报系各类新媒体终端,与全国各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行业媒体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携手合作,联通数百个客户端,孵化上千个融媒体工作室,在保持各类端口后台独立的前提下,打造一个共享的技术后台,从而构建起面向全国党媒的人才共享、内容共享、技术共享、渠道共享、盈利模式紧密协作的公共平台。

王离湘表示,媒体融合要坚持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压力、转型升级的问题,新媒体是新兴媒体,但还称不上是新型主流媒体。双方都面临规范发展、品质提升、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各自都有一个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问题,双方都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在相加相融到纵深融合中,做到齿轮咬合、相互契合,携手同行,要确保任何一方不散架,不以牺牲某一方为代价。

胡正荣表示,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而是要搭建具有综合优势的平台,在内容上实现“新闻+政务+服务”。宋甘澍同样认为,办好新闻不光是新闻战线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全社会参与,才可能实现“新闻+政务+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蜻蜓FM副总裁郭亮预测,未来的物联网时代,音频将呈现出去中心化、多终端、跨平台的特点。她说,在报纸、电视、互联网时代,语音退居舞台的侧面,只有在人类开车的时候,或者特殊场景下才会使用,但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音频全场景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音的使用将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主流方向。她认为,音频依然有很可期的未来,音频可以实现场景解放,不论是高铁、飞机,还是健身房,耳朵上戴高端耳机的人越来越多,语音交互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祝燕南看来,媒体融合要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他谈道,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媒体应该密切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媒体融合。这就要思考在融合中形成区域性传媒协作体或者是联合体的问题,这也是落实协同高效的原则要求,比如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都在区域化发展战略层面对媒体融合提出了新的课题,必然要求各地媒体之间实现对接。“我个人相信,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进程中,区域性的大型综合性传媒集团或者说协作体一定会呼之欲出。”祝燕南说。(见习记者 齐雅文)

来源于人民网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