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融媒时代,形立神合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在十月的最后一周,我们如约迎来了第四节新生研讨课。新闻系系主任殷琦老师为我们分享的关于“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让我们对新闻、对新媒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新闻的未来发展——融媒体时代有了更广泛的了解。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化,时间越来越短,类型越来越多,受众范围越来越广,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离不开新媒体——抖音、微信、微博、公众号,这些都甚至成为了我们获取消息的主要来源,而相较于此,传统媒体如广播、报纸则逐渐式微。

那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第一印象也许就是技术——新媒体不就是随着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吗?其实,两种媒体相差的并不只是这样。殷老师为我们讲解,“新媒体不简单是一种技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没有采用严格的金字塔式结构,而是采取扁平制和事业群组式,反馈和批复更加迅速;它的投资并不局限于自身积累和政府支持,而是来自风险投资和民营资本,扩张速度更快;它是天生全球化的媒体,传播范围更广。”但新媒体也有其弊端所在,殷琦老师通过两段视频让我们了解到“手机如何控制着我们”以及“什么是后真相时代”。

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媒体融合迫在眉睫,但是技术融合、组织融合、产业融合在之前的实践过程中难以实现,人机融合还在发展之中,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是搭载其他的平台“借船出海”还是自造平台“造船出海”呢?殷老师结合国内外的实例和自身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媒体融合的难度:媒体边界依旧存在、媒体仍然保有“内容+渠道”的封闭性思维。但同时,也有不少媒体尝试了创新与改变,殷老师也用澎湃新闻的“我与汶川地震的故事”和“春运报道”两篇报道为我们介绍了用户开放性的重要性,用“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为我们介绍了组织开放的必要性;用浙报传媒收购游戏公司、公共服务与app的多场景融合为我们介绍了“强制流量”的多种方式。

我们接触过很多新媒体的产物,通过许多种渠道听过媒体融合,但直到这节课,我想我们才真正明白它们的含义,媒体的作用,未来的发展。就如徐妍迪同学所说:“通过这节课,我更加了解了新媒体和媒体融合,对以后的职业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媒体融合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希望的冬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这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文字,也是殷老师这节课的结语,同时也是给予我们,2020届新生,未来的新闻人的期待与祝福。

撰稿人:佟禹蒙

                                  摄影:佟禹蒙

来源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