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纪莉:新种族主义视角下的新冠肺炎国际传播现象分析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10月14日下午15时,应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邀请,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莉为我院师生举办了一场题为《新种族主义视角下的新冠肺炎国际传播现象分析》的线上学术讲座。副院长王君玲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共有近300名本硕学生参加。
 
图片1.png 
在本次讲座中,纪莉展示了自己对于新冠肺炎期间国际各大媒体报道的观察。基于自己武汉人的身份以及在疫情期间访学美国的经历,自新冠肺炎爆发开始,纪莉密切关注着疾病的物理传播和媒体传播,并且她能够更为便捷地观察美国媒体等国际信息流的传播。
在谈及研究该议题的原因时,纪莉从传统种族主义的概念出发进行了解释。“带有错误想象的、建立在固有印象上的传统种族主义认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规避。”她提到,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肺炎并未蔓延的2月就已经将其命名为Covid-19,许多国际性媒体也受到其影响。但具体落实到现实中,种族主义并不会轻易地消失,并且情感上的新种族主义正在形成。通过展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功夫病毒”三种国际媒体常用的病毒称呼,纪莉表达了她自己的感受:“作为武汉人我感到很担忧,因为他们逐渐把病毒和武汉、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将新冠肺炎与国际传播紧密联系,纪莉指出,疫情期间的人员物理传播全部切断,信息传播几乎成为国内、国际的唯一传播途径,而媒体信息流也因此具有重要影响。在人类世界的传播发展中,人们必须遵循三个物理法则:时间、空间和重力。以中美差异为例,新冠肺炎在中国和美国爆发的时间不尽相同、各自两国对于病毒发生的距离感知不同并且事件影响力大小具有差异,最终导致了两国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而媒介传播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发挥着重要作用,让人民对于事件的看法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随后,纪莉具体介绍了传染病传播的五个阶段划分:相安无事、社区爆发、蔓延扩散、达到高峰以及后传染病阶段,并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疫情同一时间的所处阶段,对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和价值倾向进行了总结。
以活禽市场、戴口罩等具有强烈中西认知差异的概念为例,纪莉指出了新种族主义的几种表现方式:疾病的污名化与种族歧视的现象表征、新冠肺炎报道中的新种族主义以及其形式化隐喻。
讲座最后,纪莉提出了自己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她认为,在这样一个切断交流反而能促进社会事件发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反而使信息媒介传播系统发展艰难的“逆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到了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阶段?我们究竟该怎样构建一个有效的国际传播交流体系?”
在交流环节中,纪莉与王君玲谈论到,逆全球化或许是新冠肺炎舆论爆发的导火索。针对同学们应对繁杂信息的态度和方式、中国如何解决新冠肺炎期间媒体话语权不足等问题,纪莉一一做出解答。最后,王君玲对纪莉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希望在未来能够进行更多交流,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培养更为理性的认知。
来源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