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人大新闻65丨学者·名师:王润泽教授 守正创新:深耕中国新闻史研究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人大新闻65丨学者·名师:王润泽教授 守正创新:深耕中国新闻史研究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迎来65周岁生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65年来,人大新闻学院已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值此65周年之际,我们将推出“人大新闻65”系列文章,介绍新闻学院的学院历史、学科建设、学者名师、校友风采等,以飨读者,共贺人大新闻学院六十五载华章岁月。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王润泽教授从事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等,代表著作有专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中国新闻媒介史》、《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近代中国新闻实践史略》等,参与主编“民国时期新闻传播专题史料”共六辑,167余册,近亿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等刊物发表各种学术论文一百四十余篇。她是中央马工程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二版)》首席专家,参与编纂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

 


王润泽教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2019年年会上

坚守初心,深耕新闻史基础研究

  1993年,王润泽教授于人民大学毕业后进入大连电视台任记者,由此与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三年后,她重回人民大学读研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2004年,王润泽教授进入方汉奇先生门下攻读新闻学博士,由此开启了对新闻史的探索历程。四年后,她以一部四百多页、近三十万字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毕业。后来根据这篇论文改写的专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因对新闻传播史研究范式的创新和扎实的史料整理与分析,荣获2012年“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奖”,同年还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出版界先进个人奖。


王润泽教授在课堂上

  “用完全的史料作内容,以研究框架本身代替理论支持,来构建我的研究, 如果行得通,就好,如果行不通,就当作一种失败的经验好了。”在回忆起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时,王润泽教授秉持“新闻本体史”的视角,自出机杼,在方汉奇先生等第一代新闻史研究者的基础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这样,从王韬到张季鸾再到范长江,从《循环日报》到《大公报》再到《解放日报》,一个个鲜活的近代报人、《报纸》形象在王润泽教授笔下得以呈现。最近五六年,王润泽教授在新闻史和中国特色新闻学领域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先后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多本刊物转载的文章7篇次,出版专著6部,其中英文1部。

  科研促进教学,坚持以文为本的教育理念。王润泽教授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于2010年荣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今年王教授再度提名这一奖项,其讲授的《中国新闻史》、《新闻传播史》课程在新闻学院广受好评,教师点评网上有这样一条评价:“思路很清晰,尽管没有经常表露,但是能感受到她背后的新闻理想,有独立的见解。”王润泽教授还担任了中宣部马工程教材《新闻学概论(第二版)》编写组的首席专家和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编写组的重要专家,以马克思新闻观为进路,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新闻传播学教学创新。


守正筑基,经营十余载苦修史料

  “史学,就是史料学”是傅斯年的观点。虽不一定准确,但史料的重要性在新闻传播学创新研究的呼声下,更显得重要。自 2011 年开始,以王润泽教授为主力的团队,在方汉奇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深度合作,挖掘分散在全国各地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种新闻史料。目前已经完成了近亿字以上的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包括2011年的《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共16册)、2012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藏稀见民国史料汇编》(共29册)、2014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论文汇编》(共34 册)、2015年国家重大社科项目“百年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立项后,民国时期新闻史料越来越多地被发掘整理出来、2017年出版 《民国新闻史料续编》(共32册)、2018年出版《民国新闻史料三编》(共26册)、2019 年出版《民国新闻史料四编》(共30册)。

  “在任何职称、奖项的评估中,这些史料整理都不算成果。但是这些工作必须有人做,所以坚持了下来。”王润泽教授这样回顾道。

  这批六编、共计167册的新闻史史料涵盖中国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史以及和新闻学有关的书刊和文献资料,不仅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寻找中国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新闻史研究乃至于整个新闻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基础性资源。

 


方汉奇教授、王润泽教授等主编的《民国新闻史资料汇编》(六辑、167册)

 

  王润泽教授对于口述史料的重视也可谓独树一帜,在新冠疫情中,由王教授牵头和数所兄弟院校合作的“武汉抗疫亲历者口述史研究”项目顺利完成,整理口述史史料共十六编,将近百万字,“离得近,看得细”,王润泽教授在实践中关注实践,以实践反馈实践,为中国新闻史这一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今开新途,推动实践史生根发芽
 

  “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思想观念史领域比较繁荣,尤其是能与西方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勾连的研究问题视角和路径。”在今年《新闻春秋》第3期的卷首语中,王润泽教授以《新闻实践史》为题指出了目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研究重心,并就当下的研究现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实践史身体力行的强调,是王润泽教授近年来的研究重心。五年来发表的大部分文章均因循这一研究路径,并且格外强调问题意识,如《近代新式媒体融入中国社会的路径》(《国际新闻界》2015.9)、《官方与民间:晚清报刊舆论的首次抗争》(《社会科学战线》2017.3,《中国近代史》2017.6转载)、《在服从宣传需要与尊重新闻规律之间》(《国际新闻界》2017.4,《新闻与传播》2017.9、《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9转载)等。在 2019 年 11 月《新闻与写作》杂志发表的论文《实践史:中国新闻学研究新路径》中,王润泽教授借一篇书序初步总结了实践史的方法与意义对于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的基础性作用,今年10月出版的专著《近代中国新闻实践史略》也从新闻传播的实践视角寻找中国新闻传播价值体系的确立过程,最终落脚于寻找中国新闻业的独有价值体系和发展规律。

 


王润泽教授在2019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开幕式上

 

  自以探究报业内部运行机制演变的现代化史至以新闻事业为主体的本体史,再至以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为目标的实践史,王润泽教授在新闻史研究的路径创新上正在向一个更宏大的目标迈进:“学术不是热闹的,史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如此。新闻史研究虽然表面上没有那么热闹,但每一个学者都在各自的领域当中不断开拓。假以时日,未来我们中国新闻史的成就、对整个新闻学的贡献一定不容小觑。”

 

 

(本文综合整理自RUC新闻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微、湖大新传等媒体作品)

 

 

供稿:王汉威

编辑:李宇皓

指导教师:孙权 杨奇光 吴衣巷

 

 

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