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新闻传播大讲堂座谈会感悟
2020-12-26

扫码关注

分享:


近日,我院举行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分享座谈会。副院长庄曦老师、院党委副书记沈菲老师、辅导员詹薇老师及我院2018-2020级各班团支书和宣传委员到场参与本次分享座谈会。本次座谈会上,各班团支书与宣传委员各抒己见,分享新传大讲堂的学习心得,有效激励我院学子奋发向上,成为新时代有定力、有情怀、有本领的新闻人



18级新闻班团支部书记张阚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是这次新闻大讲堂的主题,邀请到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4 家主流媒体的42位深入疫情一线报道的记者,参与录制。我相信很多新传学子看完以后,和我一样,会有与有荣焉得感受。

在这个春天,因为深入抗疫情一线,带来真实可信得的关键信息,使人们在繁杂、令人焦虑的信息海洋有了可靠的港湾。我国主流媒体整体公信力得以提升。财新有一期报道疫情的杂志被哄抢,从30元被炒到88元。

同时,记者一词也包涵了更多的尊敬、佩服、向往,今天我想讲一讲这次疫情和这次讲堂后,我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认识。

记者这个群体象征着一些特质,即冷静客观处在现实之中,又对真相和公平有着近乎理想主义的追求。所以成为一个记者,对于热血未凉的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一个人想以萤火之微照亮一片黑暗,记者和警察一样是一个很直接的职业选择。但是我们会发现规划怎样平稳而相对富足地过完一生成为更多年轻人在考量的事,记者这个职业似乎吸引力不够强。虽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专业记者、编辑的能力有很大差距,以笔为刀,以笔从戎还是我们达不到的水平,却在潜意识中把记者这个职业作为备选项,作为下策。在和现实压力的拉扯中,我们似乎把理想的记者和现实中的记者分裂,向往看这个职业代表的能力和勇气,又对现实中的这个职业失去敬意。而这次疫情却成为一面镜子,照亮记者这个职业一直以来代表的勇气与担当,也使我们自省。

有定力,有情怀,有本领我能做到吗,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能做到吗,是真的不想作为记者勇敢闯一闯,勇敢担当了吗?我非常尊敬这些战役一线的前辈,给记者这个职业作出生动立体的诠释,这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充满挑战的职业。


18级广电班宣传委员龚宇涵

12月初,我们18级全体同学一起观看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讲座给我们展示了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许多优秀抗疫报道。

我了解到中国的记者们是如何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讲述好中国的抗疫故事,领略了那些奋战在抗疫前线的逆行者们的英勇身影。

大讲堂中提到在抗疫前线“35岁以下的有33人,占到40%9018人,953……”。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更加有担当,用自己的热情和胆识,为中国新闻业注入新生力量。

提升职业素养是第一步,在平时课堂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在老师们生动有趣的讲解中领略新闻行业的前辈们的风采。同时,利用学院和学校提供的平台,积极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的方法。用笔书写,用镜头记录,让我们的作品中留下属于我们青年人特有的温度和风采。我们要学会使用发散性思维,将自己从一个狭隘的角度中剖离出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运用专业性思维来看待问题,保持新闻敏感性,积极观察生活。

其次,互联网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融媒体时代,新闻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我们该紧跟时代的浪潮,利用新媒体来进行新闻报道,各种工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话筒,手机、相机等等,新闻需要的是及时性与真实性,我们应当随时随地用镜头记录。比如中央广播电视台记录频道推出了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日记》,由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外地援助者从不同角度,以vlog形式讲述这场战中的温情点滴。通过这样一种新媒体报道形式,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苦难中人们的信念。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应当感谢这样一个时代,明确我们在融媒体时代的定位与优势,当然,也该明确时代对我们专业技能的更高要求。

最后,我们当时刻紧跟时事,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新冠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无数新闻工作者坚守在自身岗位上,他们怀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仰,为普通百姓传达着前线的消息。

讲座结束后,我也在思考我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广播电视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学科,我在专业的学习中学到了许多例如采写编评、视频制作和现场采访报道等专业技能,但同时,时代对我提了更高的业务要求,新时代的新闻人不再只能掌握某项技能,而是需要你成为一名全能型人才。我们要成为有胆识、有志向,用真实、温暖的笔触去揭露真相、传递温情,做有力量、有温度的新闻。


18级网新班预备党员孔祥慧

在学习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后,我得到的其中两个关键词是青年和选择。

关于青年,有人说,现在的青年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但其实不然。发表在39日人民日报四版的人民论坛专栏的文章《火线上激扬青春力量》,这篇文章就是为奋战在抗议一线的年轻人点赞的,4.2万援鄂医疗队员中,有1.2万都是90后,其中还有95后,00后,而人民日报前方报道团队中共有62人,一半以上是“90,这些青年人的身上正是中国未来的模样。

关于选择,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饥饿的苏丹》这张照片的故事,在我看来,无论是摄影师,抑或是记者,都会常常面临职业素养与道德的选择,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什么样的选择就是对的,我觉得这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身处这个职业的人的选择不同罢了。卡特的照片是他选择了摄影师的艺术,而疫情期间记者们的奔赴则是选择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当面临两难的时候,我们必然要做出一种选择,而只有这种选择足够坚定和自信,才能支撑我们继续做好这份工作。老报人王芸生《报魂》一书中的有这样一段话: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恪尽职守的新闻记者,必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人类、对国家、对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挚爱;然后以敏捷的头脑、似火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我想,记者理应是这样的。

没有人是生而英勇的,只是有的人选择了无畏。学新闻传播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你有新闻理想吗,什么是新闻理想呢?我觉得新闻理想从来都不是宏大的空想,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坚守着那一份新闻素养。新传人要学会洞察时事,关心热点,并且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发生的各种事。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要在一次一次的锻炼中改正错误,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18级广告班团支书时曹泠

127日,新传院2018级全体同学在演播厅共同观看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

此次讲堂以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为主题,真实展现了新闻工作者在抗疫一线的战斗状态,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数次被打动。我们通过报道认识的这些记者们,他们也是别人的子女、父母、朋友,是他们心中一点与常人不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从平凡人成为英雄。而我所学的专业,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与屏幕上的他们,那么远,又那么近。

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然而危中有机。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式中,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凸显出来,人民精神素养的闪光点展现出来,民族自豪感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中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我国抗击疫情的战绩,以及在抗疫中被人民、被历史铭记的英雄和大众,都再一次印证了,爱党护党、拥护党的领导是人民最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是新闻工作者与生俱来的指责。如何牢牢把握新闻舆论风向,打好社会谣言的阻击战,如何打破个人视野的局限,站到更高的平台上,真正从更长远更全局的角度上为社会谋利益,为广大人民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信息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传媒人都应持续思考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新闻的教学质量和方向很大决定新闻工作队伍的素养。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一次尝试,具有其一定的开创性,深度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中最优质的新闻资源、汇集最鲜活的抗疫报道、总结最深刻的报道体会,它不止是一门高水平的专业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生动的国情大课,更是一节专门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准备的理论大课、人生大课,它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力量,启示新闻工作者坚守党的原则,跟着党的步伐,坚持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道路优势,最重要的是,这场大讲堂是我们我们专业精神和奋斗方向的指明灯。


18级广编班宣传委员谢纪颖

大讲堂视频播放完后,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武汉疫情爆发后,全国差不多有三百位记者涌入湖北与武汉,时刻传递着居住在这850平方公里内一千多万人的动态,化文字为力量,持续不断地向受众传递一手信息,

疫情之下,新闻工作者压力剧增,一方面承担着报道被感染的风险与心理情绪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新闻竞争激烈,信息甄别难度大,战时工作时间延长。他们在消解外界不确定性的同时,自身也要直面病毒的威胁。

可以说此次疫情,新闻工作者展现了媒体工作者超高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视频看到了在抗疫前线的记者们的故事,他们作为记者冲在了最前线与医护人员一起逆行。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媒体人的担当和责任,坚持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时间准确报道,不因疫情退缩,不因危险胆怯,而是为全国人民传递着最新的现场数据和信息。记者们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职业坚守深深地打动着我。

具体来谈,大讲堂带给我的收获表现为实践层面的技能启示。一方面,记者要写好新闻首先要敏于发现新闻,还要善于识别和选择新闻。从横纵两方面比较,掌握的新闻事实,从最新角度看出独上层楼之处。另一方面,新闻人要有超强的行动力。最好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纪录真实画面,以提高新闻质量与真实性,更好地传达信息,提高受众信服力。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工作者除了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外,还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新闻媒体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动新闻媒体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19级新闻班学习委员石子萱

大家好,我是19新闻班石子萱。在参加了本次新闻大讲堂后,我对吴珊记者所讲述的故事和经历感触颇深,其中一共有三点想与大家分享。

首先,真的为吴珊记者所记录的疫区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所感动。在吴珊记者的讲述里,并没有很多宏大的叙事,反而,她是通过记录一个个真真切切的微小的人物与故事来向大家呈现武汉人民以及医护工作者坚韧不拔的抗疫力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梁顺、瞿昭辉、张巍等人。梁顺刚满21岁,是金银潭医院南7ICU科室,也是整个金银潭医院最小的。但是在半夜接到负责彻夜陪护一位气管切开的患者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说气管切开传染性更强,这属于比较危险的情况,我们不能让外院来支援的护士冲在前面。还有瞿昭辉,是医院的护士长。记者到达ICU时没能见到她,因为她回去休息了。这是从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起她休息的第一天......这些具体而微的新闻故事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真实、细腻的笔触是多么具有新闻力量,为我们新闻写作提供了借鉴。

其次是我们为这些深入疫区的记者感到由衷的敬佩。有一个很好的词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了——武汉心跳的记录者。吴珊在疫情前方报道组连续奋战近80天,是为数不多的女记者。她不仅深入重症病区、方舱医院,还抵达火车站、社区等为广大网友进行实时直播——她不顾生命危险记录了武汉心脏的一点点搏动,生命的一丝丝苏醒。这样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令我们动容。

最后,我们由此对今后很可能从事的记者这样一个职业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听完新闻大讲堂后,我曾和同学们讨论会后感想,在同学们的口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是自豪与期待,而我本身的感受也是这样的。自豪,是为我们即将成为一名社会新闻工作者,即将用手中的笔记录社会,守望人民,承担这样一份不可或缺的公共职责而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期待,是期待自己即将迸发出的力量,期待我们作为下一代的社会瞭望者,将如何继承前辈,如何发出自己的光与热。我想,我们通过此次学习,我们都更加确信自己一年前的专业选择了,尤其是我。相信我们这一辈的新闻预备军一定会向前辈看齐,武装专业知识,切实提升自己的脑力、眼力、笔力、心力,成为黑夜来临时微不足道但不可缺少的点点烛光。


19级广电班团支部书记周婷瑶

1210日下午4点,我院在化成楼演播厅召开了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系列讲座,我们倾听了抗疫一线的记者讲述抗疫故事,了解了抗疫报道是如何生产的,通过视频,我们看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在本次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新闻工作者临危受命,逆行出征。从不同地方来,往一个地方去。在抗疫特殊时期,为人子女或为人父母的他们放弃了阖家团圆的机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扛起摄像机,抓上笔杆子,毅然踏上逆行之路。

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抗疫故事。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疫情下的武汉实况,抗疫记者前往病房了解病人状况与医院整体情况,深入隔离区了解医护人员现状,走访社区了解基层防护措施,走访农产品批发市场了解疫情期间蔬菜供应情况。

他们用文字记录着抗疫精神,方舱医院里,病人们跳健身舞,以积极心态应对病毒;为了节省抗疫资源,医护人员们一套隔离服一穿便是一天,隔离服里全是汗水。

白天采访,连夜赶稿,在疫情前线辗转。他们是抗击疫情的历史记录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履行着一个记者的职责。

职责二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他们不仅需要下定前往抗疫一线的勇气,还需要克服身体极限,在高感染风险高工作强度的环境下对信息进行甄别与整合,寻找新闻价值所在。新闻工作者深知:脚上多少泥土,笔下多少温度。将镜头对准一线,才能捕捉到最真实感人的细节,才能产生催人奋进的动力。江苏援湖北前方报道组成员高志鹏说过,记者天生就要到现场——将疫情形势的变化还原给公众,将温暖、信心、希望传递给公众,这是记者的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新闻工作者的高光时刻。

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岩所说,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