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四川大学“纪录片与大文学”专题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2020-12-29

扫码关注

分享:

20201224日,四川大学纪录片与大文学专题研讨会于我校江安校区文科楼举行。会议由我院以及我校凉山扶贫报告文学课题组主办。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院长李怡教授、我校社科处处长傅其林教授、我校宣传部教育电视台台长蔚钰、我校扶贫办副主任魏忠、学院副院长操慧教授、侯洪教授,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阿库乌雾教授,著名作家蒋蓝、马平,以及凉山扶贫报告文学课题组的徐新建教授、梁昭副教授、邱硕副教授与余孟庭导演等参加了会议。

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本次活动分上、下半场举行。上半场由我院书记古立峰教授主持,就凉山脱贫纪录片进行播映与讨论。课题组采用人类学影像志的方法,根据不同侧重制作了三部作品:微视频、专题片和纪录片。会上播放了后两部。我院院长李怡教授、阿库乌雾教授、傅其林教授、魏忠副主任和操慧教授对课题组的艰辛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就纪录片的成绩与不足发表了评论,提出了建议。

研讨会嘉宾发言

 

会议下半场沿着上半场的话题上延伸而来。与会的学术界和创作界的学者和作家们从各自角度,阐发了对影像创作及大文学的见解。主持人梁昭副教授简要介绍了李怡教授多年来倡导的大文学概念,以及徐新建教授团队提出的“多民族文学”观念,提出在融媒体时代,技术和媒介的发展拓展了文学的内涵,当下讨论与研究大文学议题恰逢其时。

我院徐新建教授阐释了本次会议的意义。他认为,从学理上说,传统的文学观念难以包容叙事性的历史、多媒体的文学、互联网文本及巨变的乡土等内容,而大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的框架更宽阔和更多元,能够包容“纯文学”以外的新内容。另外,通过本次会议,我院聘请文艺创作界的著名作家和导演为特聘导师,将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开辟校外课堂。

西南民族大学阿库乌雾教授发言

 

阿库乌雾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凉山扶贫纪录片和大文学理念的关系。他说:“在大文学的观念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凉山故事、彝族故事、脱贫故事,依然是一个需要进行文学攻坚的大课题。”而四川大学的凉山脱贫报告文学和纪录片,是对“大文学”课题的一次开启和突破。从此意义上看,这两个成果已经具备了文学史的意义。此外,阿库乌雾教授认为大文学的内涵应当包括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多形式的文学,包括口头、书面、仪式等,这才是中国文学的大传统

作家蒋蓝发言 

作家蒋蓝的创作涵盖诗歌、散文到非虚构写作,完成了学科和领域之间的跨界。他认为大文学的内涵是三跨:跨学科、跨文图、跨文体。他讲述了近年来自己实践得最多的“非虚构写作”,认为这一文体突破了二元对立下的一元模式表述和道德评判的叙述倾向——重新关注普通人,并借此展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生活带。同时,他指出,“非虚构”同样需要想象,即在“非虚构”写作中,是一个在场者和一个见证者。最后,针对凉山扶贫纪录片,蒋蓝通过分享自己写作的两篇扶贫文学作品的心得,提出纪录片可以优化叙事的建议。 

作家马平发言 

作家马平老师认为,“大文学”要破除诗歌、小说、散文的界限,打通不同的文类。“我在学习写小说的时候,诗歌是我小说的修辞;学习写散文的时候,小说是我散文的修辞。”接着,马平谈及乡村调研和纪录片制作充满艰辛:不仅难在主人公的确定、故事的选择,而且拍摄过程中,全体成员都要接受极大的考验。 

我院侯洪教授发言

 

我院侯洪教授认为,扶贫纪录片继承了纪录片关注现实、关注劳动的传统,希望课题组成员更多关注消费社会中受众的需求。纪录片在纪实与所谓虚构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这样我们应该说是讲好故事,只有这个故事讲得特别才更吸引人

我院院长李怡教授发言

 

我院院长李怡教授清晰地梳理了“大文学”概念的由来: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受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来研究中国文学,而谢无量先生发现纯文学的局限后发展了近代转自日本的大文学概念。李怡教授进一步将“大文学”应对中国复杂多样的文学实践,并借助文学人类学的研究,重新阐释了“大文学”的内涵。他针对凉山脱贫纪录片,建议将影片呈现的事件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进行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创作多种文学形式的作品。

李怡教授发言后,为作家蒋蓝、马平和导演余孟庭、高屯子颁发了我院特聘导师的证书,他诚挚地邀请业界专家搭建跨界平台,展开深入合作。

我院徐新建教授作总结发言

 

会议结束前,我院徐新建教授作了简要总结。他在蒋蓝提出的“三跨”基础上,补充“跨界别”,即跨越学术与艺术创作的界限,建议学院多和四川省作协展开制度性合作。

 

文|丁柳柳、梁昭

图|胡宇晖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

 

来源于四川大学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