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媒体报道卓南生教授新书出版
2021-01-11

扫码关注

分享:

  

  

日前,厦大新闻研究所在新闻楼举办了第36期新闻学茶座。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加坡著名学者卓南生先生以其新著《东亚新闻事业论》出版为契机,就中日近代新闻纸起源、衍变之异同与特征主题,与各位师友作了分享与交流。

该书是卓教授日文版《东亚新闻事业论——从官版汉字新闻、战时傀儡政权的新闻统制到现在》的中文增订本,被视为其《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的姐妹篇。该书通过对早期华文“新报”原件及其日本版的考究,探讨两国报业发展的轨迹,得到了日本学界的高度评价,原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荒濑丰教授称之为开拓东亚媒体研究沃野的金字塔之作”。

 

政、教、商是铁三角关系 

卓教授指出,现在有些年轻人存在史观混乱的问题。在一次会议上,一名留日的中国学者提问:是否可以放下或者忘记我们原有的历史认识,以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鸦片战争的问题及媒体所扮演的角色?

卓教授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朝日新闻》名记者本多胜一曾写了一本风靡知识界的著作《杀人侧的论理、被杀侧的论理》,强调论者站在受害者与正义者一边的重要性。研究者若放弃这一基本立场,试图从一开始就采取模糊史实、不负责任的态度,其结论或者旨在引导的方向是不言而喻的。

他以《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为例,指出自己在大量寻找原件资料并结合历史背景的基础上,研究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在华所办报纸性质,得出了一个基本结论:西人东来办报离不开其政、教、商铁三角关系。

鸦片战争前几个月,广州(后移至新加坡)创办了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卓教授指出,了解了两位办报人——传教士郭士立跟小马礼逊——的特殊身份,前者是《南京条约》中文版的起草者,而后者则是鸦片战争谈判时英方代表的助手、《南京条约》英文版的起草者,认真的研究者就不会轻信这份报刊的所谓平衡客观了。

 

西人办报的“国益论”与“双重标准”范式 

中日两国近代报刋之诞生,并非出自两国的內因,而是来自外因。两国最早接触的近代报刋原型,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在已沦为英殖民地的香港、中国东南沿海被迫开埠的港口所办的中文报刋日本方面更多是依据这些洋人在华所办报刊的原件,在日本翻印官版翻刻汉字新闻”。

卓教授认为,这些西人所办的新报,其主旨与其说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卫生知识的所谓新知,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其宗主国与洋人在当地的共同利益。他将这一办报模式的核心思维与特征,归纳为国益论双重标准”。

他举了一个有关美国人批评鸦片战争的例子。1859年,有个别美国人从仁义道德的角度,对英国兵士的粗暴态度提出批评,作者当然不是反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是说英国人可以做得更和一些,以避免激烈的抵抗。对此,时任宁波《中外新报》主编应思理传教士提醒者,美国就是依靠英国18年前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才得以在中国获取好处(即“分赃”)的,美国人对此不应该说三道四。

这就是赤裸裸的本国利益为重的所谓国益论”。

宁波《中外新报》是美国首家在华中文报刊,经常严厉批判中国的裹脚制度与迷信落后,貌似人道”与爱护中国人;然而一旦面临欧美国家实际利益,其态度就完全不同。针对英国人要求美国人一起向中国施压、允许通商口岸贩卖鸦片的问题,《中外新报》编者考虑的不是是非问题,而是强调精打细算,衡量美国从中获利之多寡。

这就国益论双重标准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了。

卓教授明确指出,双重标准国益论,是西人最早在东亚两大国提供的办报方针与范式,与西方新闻教科书宣称的客观”、“专业的办报思相距甚远。

  

中日报业的不同应对方式 

有意思的是,面对着东来办报的“来源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