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双一流建设计划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一期: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
2020-11-16

扫码关注

分享:

双一流建设计划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一期: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

4月13日,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第一期,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新闻史教学一线的学者展开深入对话。

 

对话人:中国新闻史学会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

吴廷俊教授提出,以“立德树人”为诉求,把新闻史课上成新闻专业学生真正的必修课是目前新闻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要把新闻史讲活、讲深、讲精是要把新闻史讲得站起来、动起来,把新闻史中的思想讲出来;是要在教学生基本的新闻史实基础上,讲出新闻史规律和特点;是要讲经验教训,学习历史的同时要关照现实,正视教训,以史为鉴。对此给出三条建议:一要将分析与综合思维统一运用;二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三要运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对话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艺教授

马艺教授分析了目前新闻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认为,利益性趋导、实践性差、教材未从新闻发展规律入手以及教学方法陈旧等是目前新闻史教学核心地位被动摇的主要原因。他建议,新闻史教学改革应从形式上入手,解决授课过分故事化、悬念化、情节化等问题,采用演讲、辩论、考察和观摩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整新闻史的考试形式。

 

对话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唐海江教授

唐海江教授指出,目前新闻史教学问题的一个关键是没有完全击中当今时代、年轻人的那根弦,没有引起较好的共鸣。他认为,目前需要反思和理清过去,探索逻辑体系、理论依托,从方法论、历史观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把传统优势和新的事物结合起来。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云泽教授

赵云泽副教授从运用“翻转式课堂”教学的缘起出发,指出新闻史教学科研首先需要有理论探索的勇气,敢于发现真问题,重视理论探讨;其次新闻史教学的根本功力在于新闻史教师的科研水平,很多新闻史“老先生”们的教学科研方法值得继承和开拓。 

 

对话人: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开和教授

陈开和教授表示,目前新闻史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时太少”的基本矛盾,导致无法给予学生更细致、丰富的教学。他建议采用“课下做功课,课上成果交流”的方式。另外,他认为目前外界变化很多、很快,但新闻史教师仍需重视和讲好“不变”。

 

对话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艾红红教授

艾红红教授认为,目前大学课堂已由“人际交互”变成“人机交互”,而这也促进了新闻史教学的改变,新闻史教师在海量信息面前,要对各种话语方式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她还从“史实”、“史述”、“史论史观”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让学生梳理史实,描述历史,再进行史论史观认知和分析。

 

对话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

邓绍根教授认为,目前新闻史领域对教学研究的投入是不够的,而对教学的研究在科研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采用小而精的深研会很有必要。他分享了教学管理、排课顺序、教学形式、学生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建议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新闻史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王润泽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秀云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部分师生等与会交流。在互动环节,在场学生表达了自己在新闻史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与参会教师互动交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2018年,人大新闻学院将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次一个主题,几人深谈。本次深研会由王润泽教授担任召集人、主持人。

 

 

文字 / 乌衣巷、谢琳

图片 / 谢琳

编辑 / 王涵

 

 

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