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杨炳钧:从维特根斯坦有关“原型”的思想来看可译性:以“道”的英译为样例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4月28日下午2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交通大学杨炳钧教授在敬业楼1001实验室进行了一场以“从维特根斯坦有关‘原型’的思想来看可译性:以‘道’的英译为样例”为主题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韧主持,吴晓璐老师、赵莹老师作为嘉宾出席。

杨炳钧教授演讲

  杨炳钧教授以赵彦春老师译的《英韵三字经》为引,通过对其译本的用词、语言美感及韵律等方面的简要分析,向在座师生展示了赵彦春老师译本的优秀之处。对于道德经中“道”的可译性问题,杨教授认为从维特根斯坦有关“原型”的思想切入是一个比较好的角度,通过这种思想的指导可实现对“道”的进一步翻译。在讲述维特根斯坦有关“原型”的思想的相关理解之时,杨教授重点强调了国外学者Rosch的观点,“所判定的概念范畴之最佳样例(Best example)就是原型。”该思想认为原型本身就是抽象的,不应与对象物体混淆。

杨炳钧教授讲述英译

  近1个多小时的分享结束后,两位嘉宾就道的“Tao”译本与杨教授进行了讨论与互动。赵莹老师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角度提出了将其直接译成“Dao”可能更具有影响力的思路,吴晓璐老师则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Tao”译本存在的合理性。随后,杨炳钧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