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刘广宇:艺术与田野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2018年11月27日,下午14:30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广宇教授受邀来我院演播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艺术与田野: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纪录片探析》的讲座。

  

  刘广宇教授讲话 (聂毅 谢嘉星 摄)

  讲座开始,他向大家介绍自己曾有十余年省级电视机构从业经验,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或参与研究其他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论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电影放映研究》、《羌村镜语》、《影视理论纲要》、《电影:历史——流派——理论》。因为对成渝文化的热忱,又将研究领域聚焦到乡村文化与传播、影视文化与传播以及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研究。

  刘老师选择从人文学、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出发。早年博士生期间研究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以重庆江津地区为样本,全凭一份赤子之心,他坚持做了九年,后来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因项目。刘教授借这段经历,鼓励同学们,“只要你坚持选定一个感兴趣的项目,不一定以功利性的目的开展,产出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

  从广电转型到校园,他的主要精力都投身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艺术学项目:节目影像志——人类学纪录片新形态研究。2015年他观摩了大量独立纪录片后,伴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藏羌彝走廊”路线,选定了两个子课题,《尔苏藏族“还山鸡节”》和 《羌族“瓦尔俄足节”》。以拍摄羌族萨郎节的个案为例,他讲到,纪录片不同于普通影视作品,不仅是画面好看,还要着重人类社会学的内涵和深度,所以项目伊始特意寻找了一位长期扎根在田野,深谙当地民俗风情的合作伙伴。节日纪录片的结构难以创新,事件影响人物,选择拍摄人物也费了很多心思。为了原汁原味地记录下羌族萨郎节的始末,他带领学生住进了一位老奶奶的家里,越了解,越惊喜,发现奶奶是当时村里唯一还会做祭祀品“山馍馍”的妇女了,当即决定把她定为主线。冯骥才先生说过,每天都无数的文化在消亡。节日影像志便属于一种抢救性的记录,少数民族节日纪录片,或许只是为了给后世留下一座影像的文化长城。

  讲座结束,刘教授给同学们放映了《萨郎诵》,就该部纪录片的文本编撰、镜头运用、剪辑包装、音效选择等相关专业问题和观众进行了学术探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时的感悟。

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