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世界读书日丨传院的国奖学霸都在读什么书?来听听他们与书的故事!
2021-04-23

扫码关注

分享: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阅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相对奢侈的爱好。世界读书日虽然只是无数精彩纷呈的节假日中不太起眼的一天,但它的存在却时时把我们从无法喘息的工作生活中拉出,重返阅读的初心。

        不久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高达97.04%位列全国第一,“全民阅读”已成为沪上新风景。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了三位传院的国奖获得者,来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与方法,望给予你我启迪。

        从现在开始,重拾书本、安静阅读,用心感受书籍的魅力。


"看看别人的生活,就不会缩在自己的角落"

施懿芝

20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2019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我比较喜欢看文学类的小说。当我觉得很茫然,特别是有时候感觉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去读一两本小说,看看主人公是怎样去经营他的生活,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你就会觉得既然他们能克服这些问题,那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可能也没想象中那么糟糕。

        最近在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其中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是孙少平放弃通过找关系或者回去跟着他哥哥经营这样一条能轻松发家致富的道路,而选择成为一名煤矿工人,非要靠自己生活。这对我们当下的时代来说,似乎是有点不可思议的。那时的年轻人好像更具有一种理想主义精神,更希望依靠自己,而不是说单纯只要成功、只要赚钱、只要达到目的,他们享受一种过程。这个人生观,对当下来说其实能给到我们一些借鉴。

        如果现在大家都不爱读书的话,证明我们的文化对大家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包括中国文化、外国文化这些人文社科的东西。人们的生活可能就会变得比较功利性,没有时间可以沉静下来,去做一些目的性不是那么强的事情。但主要可能因为大家现在太忙了,没时间读书。我们有一些功利性很强的东西,要等着我们去做,那就没有时间抽出来,做这些可以启迪心灵的东西,我感觉还是挺可惜的。

        但阅读,只是一种选择。没必要把阅读看得就非要说像语文课一样要布置多少阅读书目,这完全是凭爱好来的。你觉得它放松,你觉得可以消遣,通过阅读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下来。


“在阅读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司马尤佳

20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2019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现在回想起来,高中时期的阅读对自己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记得当时同学之间会互相分享交换自己觉得好看的书,朋友推荐我阅读了一本萨特的书,算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存在主义这个学派。这样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同时认为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意义的,但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来扩充自身的意义的学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大三上学期路鹏程老师推荐我们阅读《小镇喧嚣》,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华中地区某乡镇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互动结构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非常强烈的共鸣感,仿佛在书中遇到了另一个自己。我们互相观望着,透过书本互相传递对方的想法。

        大二学年我做过一篇关于拆迁事务工作人员的特稿报道,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去跟他们交流、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最后写出了一篇特稿。《小镇喧嚣》在主题上和我都在关注中国的基层政权,但是我的深度和理解远远没有这本书深刻,所以当我阅读完这本书之后,就感觉到了一年前自己做的特稿内容还是很表面和浅显的。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好像自己努力找寻、实践操作的很多问题,辗转之后都会在书中找到可供参考的答案,可以在书中遇到另一个自己。。


“向内认知 向外行走"

陈璐明

2018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

2020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我在图书馆的第一条借阅记录,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作品集——《电影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无限思绪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蔓延开来。

        阅读、写作、实践是硕士三年期间最为宝贵的经历,至于这三者的关系,我认为,阅读是衍生其他内容的基础,写作需要理论,透过阅读的视角,能够积累理论作为写作的支撑;而视频需要故事,通过阅读的契机,能够随时激发灵感的宝库。

        诚然,紧张的课业任务常常促使我们只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文献来快速了解新知识,我觉得功利性阅读在所难免,毕竟互联网语境之下,人人追求高效出成果,但是不能忘记慢阅读的初心。只有认真阅读、扎实成长,取得的收获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过这样一句话。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每读一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旅行一般,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