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论坛回顾 | 聚焦媒体融合与战略传播,此次重量级论坛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2021-04-26

扫码关注

分享:

     媒体的变革和发展,与时代大潮同行。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融合已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如何推动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怎样创新媒体深度融合模式,如何让融合媒体更好为国家传播战略服务?成为了当下亟需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模式的升级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决定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媒体深度融合被写进‘十四五’规划,我们应把关注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将融合媒体与战略传播相结合,尤其是如何借力和运用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让融合媒体更好地为国家战略传播目标服务。”在第四届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如是说。


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致辞

    424日,第四届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承办。传媒学者及业内大咖齐聚丽娃河畔,聚焦论坛主题“媒体深度融合:战略重构、认知升维与模式创新”,把脉媒体融合,点题产业发展,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融合发展之道,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开出“良方”。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顾问,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雷启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吕新雨致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开幕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开幕式

    雷启立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的新文科建设进程,点赞此次论坛,“相信通过此次契机,业界和学界之间将展开进一步深度交流和对话。在推动媒体融合工作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能对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的‘新文科’建设和卓越育人工作给予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雷启立致辞

    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结合中国全球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主流媒体能力建设、新媒体和危机传播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中心已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涵盖了“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回顾与展望”“媒体融合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时代的战略传播理论与实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等诸多主题。吕新雨指出,在当今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战略传播的机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理论体系,需要学界和业界从实践和理论角度建立对话。双方合作“破题”,从而更好地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吕新雨致辞

    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多位高校专家学者,国家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等多位业界大咖,围绕“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模式创新,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和“怎样建构媒体深度融合理论体系,升维路径方法认知”两大议题,展开研讨,互鉴经验,观点交锋,共谋前瞻。


主题发言第一场

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模式创新,做强新型主流媒体

    当下,媒体融合发展已迈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如何推动媒体融合模式的创新,推动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与会专家聚焦的主要议题。第一场主题发言以“如何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模式创新,做强新型主流媒体”为主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虹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评议。

    随着《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主流的发展趋势,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李岚认为,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之上,业界当下的任务是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创新融合发展布局,建设不同层级融媒体中心统筹协同机制,打通省、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平台建设,以适应媒体融合资源整合运营的需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华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融媒实践中总结道,融合不是资源要素简单的拼装,而是需要多方融合创新,共同破解体制机制的壁垒。“一要加快推动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机构转变,二要从传统质播模式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变,三要将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转变。”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晓鹏通过视频发表了题为《基于智能化转型的新型主流媒体探索之路》的发言,他认为,媒体深度融合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媒体在互联网上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在5G及新一代互联网条件下,人工智能技术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因此,加快人工智能的运用是新一轮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

    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副主任贾奋勇提出,优化主流媒体融合报道机制,有四个着力点:强化融合报道一体化指挥、优化针对新媒体受众内容结构、完善报道差异化分发,以及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在媒体融合实践道路上,除了中央媒体充分发挥“领头羊”和“排头兵”作用外,不少地方媒体也表现抢眼。南方都市报编委、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秘书长王卫国表述,南方都市报大力推进智库媒体转型路径,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只有用户对媒体生产出来的内容存在需求,内容传播才会更有价值,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效率才会更高”。第一财经副总编辑、第一财经新媒体首席运营官张志清指出,面对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场景化内容生产和分发应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课题。

    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滨从阿基米德的发展历程与出发,解读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移动音频的转型战略。他认为,用户是战略的关键,而“海量内容对接海量用户的个性化推送能力”则是连接用户的突破口,也是媒体转型战略的必备要素。在连接用户需求问题上,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首席运营官宋菁菁从“生产、传播、转化”品牌塑造的三个过程角度,指出广电媒体要改变对内容单一的路径依赖,通过补充用户思维,去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发展的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高贵武则强调了声誉管理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声誉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软实力”,媒体有了好的声誉之后,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及公信力才能够变为现实。

    最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对以上嘉宾的发言进行评议并以观念、机制、技术三个关键词对本场主题会议进行总结。她认为,媒体融合的战略意义在于人民,传媒业需要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做出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内容。


主题发言第二场

建构媒体深度融合理论体系 升维路径方法认知

    媒体跨域融合,如何夯实理论体系的地基?如何连通更多矿藏,冲破壁垒释放价值?在第二场主题发言中,与会专家从媒体深度融合研究的技术路径、政治路径、商业路径、用户路径等维度展开讨论,以期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高贵武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吕新雨评议。

    技术引领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传播技术不断迭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认为,技术用于传播的基本逻辑在于它能够帮助扩大人类的力量,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从而带动内容产业的繁荣。同时,陈昌凤提醒,媒体融合的技术应用中,媒体从业者最应坚守的理念是人本主义,尤其需要关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涛甫从媒体深度融合的政治逻辑出发,指出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主流媒体原有逻辑的平衡,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重塑。张涛甫提到,新型主流媒体的打造不能单纯靠“守”,而是应该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基于中国媒体的特殊性重建媒体和政治的逻辑。

    在如何实现媒体融合的商业路径问题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指出,媒体首先要巩固传统经营模式;其次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把影响力变成现金流;第三要壮大多元产业;第四提升服务发展新业态;最后是借助资本力量发展新型商业模式。

    “全新的媒介环境中,用户已不仅仅是新闻的接受者,目前,用户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之前专业媒体的传播角色。”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从媒体深度融合的用户路径展开分析,他提出,用户不再处于传播的边缘,而是离散在整个新闻场域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媒体融合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争夺传播的主导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认为,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路径包含协同顶层设计、协同内容科技创新内容生产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整合多样资源创新综合运营机制四个方面,同时机制体系要随着技术、市场、政策、需求的变化结合多元因素不断进行战略调整。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包容和繁荣的局面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秘书长张国涛提到应将思想统一起来,发展事业动力融合起来,实现媒体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文化融合,达到“心手合一、内外兼修”。这包括主流文化收编大众文化、主流汇流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主动赋力主流文化三个层次。

    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至今,历史视野下的媒体融合研究成为不少学者研究的课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晓锋通过回顾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后指出,这是一条从现代传播体系到全媒体传播体系再到全媒体传播工程的逻辑,更多强调一种整体性思维上的拓展。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郝宇青教授则以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视角分享了自己对媒体融合的见解。他认为主流媒体面对现有的生存危机、内容生产危机、利益危机、基层治理危机,需要处理好政治控制下的媒体自主关系,避免被资本操控的市场化趋向并妥善使用技术,提升人文关怀。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吕新雨对第二场主题发言进行评议和总结。吕新雨总结道,今天的媒体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再造和流程再造的过程。“如何从媒体组织传播的视角来回应媒体融合时代媒体组织再造的危机,是需要新闻传播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行业唯有在战略层面上根本性地改变思维,中国的媒体融合之路才能豁然开朗。”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虹在论坛结束前总结道。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战略传播需要传媒业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同心,一路砥砺前行。

    此次论坛,学者及业界人士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媒体融合发展与战略传播的前沿话题进行深度研讨,总结经验、梳理成就、分析问题,学界和业界合力攻坚,融合共生,共同推进主流媒体建设的步伐,助力传媒行业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书写全媒体时代的崭新篇章。


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