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弘爱传媒讲坛 第125期|媒介技术视角下微博领域的共识构建
2021-04-27

扫码关注

分享:

4月22日下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福建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首届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理论人才张梅教授受邀担任我院弘爱传媒论坛的主讲嘉宾,在新传达楼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媒介技术视角下微博领域的共识建构”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尤红教授主持。

期间,张教授从研究缘起、微博领域的共识构建、事实判断的共识构建、事实判断中的真实层次等方面,在媒介技术的视角下,与同学们交流了微博领域共识建构的问题。

一、研究缘起

首先,张教授展示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对于微博的相关观点,并用作家代笔引发争论的案例,说明微博的自媒体特征为中国公民的诉求表达赋权,使微博领域成为民间舆论的重要窥探地。并且指出宏观的传播效果研究表明共识确实势必对公众的设hi认知、价值形成以及行为示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构建基本的社会共识以使公众分享核心价值观。

二、微博领域的共识构建

针对微博的共识构建,张教授提出以下研究问题:以微博为特定领域,如何在具有特定历史——社会限制的群体内达成对公共议题的共识?并将该问题拆解为“共识”是什么、共识构建的目标是什么、媒介技术视角下微博领域共识构建的目标三部分。

关于共识是什么的问题,其第一层次是要先明晰共识的层次是什么。张教授认为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为我们提够了分析的利器——即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第二层次是要考虑共识在微博领域这个特定空间的问题,张教授认为媒介技术的路径为我们探究社会共识构建的特定应用提供了技术本体论意义上的重要性背书。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如斯蒂格勒而言,当下发展着的信息技术和变成工业直接替代了康德已经剖析的先天观念综合,正在建构出一种新的“先天技术综合”,研究需要回答的是微波技术对公共议题的共识形成是否产生了特定性的“先天构架”如果是,那此种特定性的“先天构架”又有何特征,其特征有对公共议题的共识形成了何种影响。张教授认为微博技术的核心特征为单向关注、鼓励分享、简短信息。媒介技术对公共议题共识形成的先天构架为弱关系总额、多方对话平台、判断表达直接。这种先天构架形成了对公共议题共识的“结构塑形”,包括强势意见领袖出现、自组织需求强化、价值判断比重加大。总体上,微博领域的技术特征通过“先天构架”为公共议题的共识构建带来了更为强烈的“促逼感”,微博领域大大强化了共识构建的紧迫性。

三、事实判断的共识构建

就事实判断而言,其标准是求真。对于事实判断中的真实标准,张教授认为第一层次是经验的真,第二层次是逻辑的真,第三层次是可接受的真与图尔敏模式的应用;对于事实判断中的真实层次,张教授认为三个标准紧密相连,互相补充,但彼此之间并非和光同尘,而是有着应用顺序与应用程度的坚硬区隔。

四、价值判断的共识构建

依据韦伯,人类社会行为的四种理想类型分别是目的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何传统行为。情感行为和传统行为中蕴含的非理性价值(情感价值和传统价值)以及目的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中蕴含的理性行为(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就覆盖了人类基本社会行为的四种价值。由于非理性价值建基于主体情感/意志或者主体之间关系/互动的本质,使得非理性价值的相对性更强,而理性价值的相对性若、绝对性强,更适合作为思考价值判断共识的逻辑起点。并且可依据韦伯对于实质共识的解读,确立实质共识的构建目标。

张梅教授认为,就公共议题而言,在单纯的程序价值之外我们依然需要追寻实质价值,并且依据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私人-公共领域光谱中的位置,张教授提出社会文化领域的社会共识目标应该偏向个人选择的自由权利(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政治领域的社会共识目标应该更偏向有序国家中的个人权利(即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张教授对其一一解答。


最后,尤红教授代表我院师生对张教授带来的学术分享表示感谢。


图:骆翠玲

文:李柯

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