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人大新闻65|“双一流”建设巡礼:传承创新红色新闻文化 筑牢学科精神命脉
2020-11-16

扫码关注

分享:

人大新闻65|“双一流”建设巡礼:传承创新红色新闻文化 筑牢学科精神命脉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迎来65周岁生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65年来,人大新闻学院已发展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重镇、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母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者、全球新闻教育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值此65周年之际,我们将推出“人大新闻65”系列文章,介绍新闻学院的学院历史、学科建设、学者名师、校友风采等,以飨读者,共贺人大新闻学院六十五载华章岁月。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教育现代化总体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在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国家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创新引领平台”目标方向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示范、协同、引领中国新闻传播学科转型,构建面向新时代、面向新技术革命、面向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闻传播学科,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持续完善跨学科交叉融合,各项工作皆取得显著成效,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双一流”建设期间,人大新闻学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融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荣誉感,坚定不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不断加强学科、学院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推动红色新闻文化的历史脉络梳理和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以学院史编撰为基础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史编撰工程,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一、强化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塑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和示范团队,组织编写“新时代新闻传播课程思政教材”;推进全体教师做思政,基于“人大新闻传播学科核心课程创新行动计划”和“前沿特色课程创新行动计划”,在算法新闻、社会化计算与舆情分析、公共传播等课程中全面融入主流价值观引领、凝聚社会共识、专业理想与公共精神等教育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成果显著,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勇教授担任首席教师的《全媒体新闻报道》工作室获评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成为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新典范;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使命担当精神培养成效突显,毕业生获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人数居各校首位;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2017级博士生周晓辉创办著名军事自媒体“一号哨位”,个人获评全国模范退伍军人,是全国获此荣誉的唯一在校学生。

二、创新思政教学科研模式,启动红色新闻文化数字记忆工程

发起并主办“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十校联合直播活动,结合十所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新闻事业文化资源,创新开展马新观教育活动,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开展线上直播接力,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重返历史现场: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十校联合直播活动

围绕红色新闻传承创新学生实践内容,开展“马新观指导下的红色新闻传承与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新闻学子走基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之路与马新观教学实践基地调研”“青年卓越新闻人才浙江见习采访行动”等实践项目。

组织师生在全国红色新闻事业旧址进行多次社会调查和现场教学,推动红色新闻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家国情怀培养;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史”重大课题为基础,与多家共建院校联合开展全国红色新闻文化调研、史料发掘和整理工作。

新闻学院师生党员调研团在红色新闻文化小镇西戌镇参观学习

三、以本学院院史和学科史为基础,推进全国范围内新闻传播学科史建设

全面生动展现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成就,多角度、全方位总结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和办学经验,完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简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事记》等阶段性成果。

四、面向中小学、面向社区、面向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办公益性和普及性讲座和课程,提升全民媒介素养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闻学院教师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体”》一文,入选教育部组织编写、2020年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标题为《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与北京新闻宣传系统开展记者编辑和教师双向挂职交流,与新华社北京分社开展党建共建,为业界马新观教育提供支持;借助部校共建平台,为北京主流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问题解决方案。

 

 

编辑:项甜甜

指导教师:韩晓宁  孙权

 

 

 

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