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教师节特辑|传院师生的那些事
2021-09-13

扫码关注

分享:

老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

更将人生经验、为人处世之道馈赠于我们,

教我们勇敢追梦。

也许,有的老师只与我们同行了一小段路,

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乃至人生中,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此教师节之际,

我们采访了多位传院学子,

收集了大家对于老师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次作业,

一起来看看,师生间,那些点滴故事——


印象最深的那些话

我们应当庆幸机器还在努力地赢,我们害怕的是有一天它故意输。

印象尤其深的是在大一的一节艺术概论课上,吴明老师在讲人工智能时提起了AlphaGo的案例,同时说了这句让我至今想起仍大为震撼的话。合理,但却是我从未想过的一种可能。仿佛那些即将改写人类命运的进化物近在咫尺,让当时的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第一次觉得那些只存在于电影中的科幻世界似乎正在向现实靠近。

19级广电 刘沁宁


“你还蛮聪明的嘛,有做设计的天赋。”

这是在参加大广赛的备战期间,娄文冰老师看到我的作品时对我说的话。听到设计专业的老师对自己的认可,真的感觉很快乐,也更有信心在自己的专业上继续努力。

19级广告 李心悦


“大家可以有一两次请假的机会”

这是娄文冰老师在介绍课程时说的一句话。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有些事情有时候会比一节课更重要,这大概也是大学能够给到个体发展适度选择空间的一个缩影吧。

20级新闻双学位 刘炜炼


“你的论文其实写得不错,

就是缺乏创新。”

印象最深的就是钱春莲老师对我说的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点套路,好像大多导师评价都是一样。不过这句话让我记了很久,并且一直作为我未来学习的基本要求:不断推翻重来,提炼观点,做到更好。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也能够秉持自我革新的理念,不断突破,走出舒适圈,让自己研究的维度能够更多元。

20级戏剧与影视文学硕士研究生 陈璐明


“我们无法改变司法的审判、社会的公正,做的只是呈现与记录。但呈现事件原来的面貌越客观、越准确,观众就能越接近真相。”

在去年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陈红梅老师说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想,大学的课,除了学习专业技能,更有意义的或许是培养专业信仰吧。老师的话,让我那个冬日下午的心热热的。

19级新闻 刘欣宁


“No pains, no gains. ”

大一上学期《传播学概论》课上,吴畅畅老师布置了大量于我而言阅读难度很高的书籍,虽然一开始不适应,但高压的课后学习要求、严格的课堂纪律,却在短时间内带给我很大进步。在我每每想放弃的时候,都会想到老师这句话——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学习搞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19级新闻 陈亦智


吴畅畅老师在课堂上谈及苏格拉底对于“面授传道受业解惑”的看重,而这也是这位先哲拒绝著书的理由。这对我很有冲击力。从此,我开始有些抵制网络中碎片化知识,后来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也无法让我适应。我期望着与人的见面与沟通。其实,我开始理解学习是一件苦行,并且愿意为学术奉献自己也是吴老师教给我的。

19级新闻 史承杰


“The first draft of anything is shit.”

这是李海波老师指导我们特稿写作时,引用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话。当时听到只觉得有趣,后来开始写作才品出其中深意。文章需经百回改,而帮我们进行这多次修改的往往就是李老师本人,特稿初稿一般至少五千字以上,全班30个人,李老师逐篇逐字看下来改下来,工作量可想而知,以至于我们常常能在凌晨的对话框里看到他发的千文修改意见。那个时候会感觉很受鼓舞,不论修改意见是褒是贬,但起码我们知晓自己的文字被一个人如此认真对待,这对一个特稿新手来说,确实是莫大的精神支撑了。

19级新闻 梁欢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因为刘影老师是历史专业出身的,所以很多时候会从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换个角度想,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旧的东西在当时也是新的,而我们现在觉得新的东西将来也会变旧,我觉得这句话将“过去、现在、将来”都串联了起来,给我感触蛮深的。

19级编辑 朱睿婧


“同呼吸,共命运!你爱它(学术),它就会爱你!”

这是於春老师在《主持人即兴口语传播》课堂上的语录,於春老师一直是我的学术楷模,老师身上的那股韧劲令我惊叹。未来的学术道路,也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级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硕士研究生 胡康


最特别的作业

罗薇老师的纪录片作业对我来说很特别。这是我第一次完成一整部纪录片的拍摄。两两组队,选题不限,意味着在被给予了充分的创作自由的同时又更具难度。从主题的选择,到与拍摄对象的沟通,再至最后的剪辑成片,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不仅仅需要创意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耐心、沟通力以及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而这也是纪录片作业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19级广电 刘沁宁


最特别的作业是吴畅畅老师在《综艺编剧》这门课上布置的,从填词编曲到创作剧本,我们小组的七个同学体验到一个团队如何不断超越新闻学,突破天花板,挑战不可能。随后一种莫名的自信感油然而生,不论是音乐人还是导演还是编剧,我们似乎都能做了。不论最后成品的水平,那个不到四分钟的小破音频和那份数万字的拙劣剧本就是我们的孩子。

18级新闻 王若舟


林哲元老师在《台湾媒体与社会》的第一节课上,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结识三个台湾朋友。虽然至今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但这个作业长期有效,我会努力去实现!

19级新闻 刘欣宁


张溦老师的一次期中作业是将《陌上桑》改写成剧本,不限题材。当时,我就有种完全颠覆的冲动,试图通过完全不同的角色来演绎这个故事,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同志的故事。现在想来,剧本虽颇为无趣,但是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剧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级新闻 史承杰


相比于常规的理论讲解加论文结课的课程模式,《版式设计》这门以案例探析和实践创作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令人头疼但也颇有趣味。结课作业是创作一本最美的“书”,而在此之前,谢孟颐老师一直希望帮助我们打破对于“美”狭隘而主观的界定,“试着去做一做,说不定结果会让人惊喜”。在锁定“关注海洋垃圾污染”的环保主题后,小组三人便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创作思路。真的要感谢老师传递给我们的鼓励,即使是大胆而古怪的想法,我们也会异常兴奋地付诸行动。


那段时间,研讨室里堆砌着乱七八糟的制作材料和接二连三迸发的灵感,从水族馆高价淘来的水草和砂石都成了宝贝。最后用废旧纸盒与日常“垃圾”做出来的成品,完全脱离了“好看”的一般标准,但当一些同学表示,他们立刻就能感受到作品传达的主题时,我们想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成功”的。在天台拍摄作品照时,我们虔诚而小心地摆放造型,开阔的视线里是遍布天际的霞光。那一刻,离海洋如此遥远的我们,却好像听到了它对我们创作的回应。


课程结束后,不知道像我们这样,虽然明确自己不适合做设计但变得更爱设计的人有多少,不过大家一定都会怀念成长路上有像谢孟颐老师这样给予指引的人生导师。

20级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子茜、黄旻、段鹏程


我会说是路鹏程老师布置的摄影作业。每周为了选题而苦恼,常常是端着相机找新闻,回想起来有些滑稽。不过直到学期末,当我们需要进行选题策划、拍摄时,才算真正接触到了系列摄影报道,用一系列照片讲一个故事。正是出于这个契机,我才会用相机拍下住在桥洞下的人们,才会亲自接触到社会中背阳的角度。影像报道有它的时代意义和冲击力。

19新闻 陈亦智


最特别的一次作业必须是路鹏程老师带我们沿苏州河徒步拍摄的作业。从外白渡桥出发,走到中北校区附近,30000多步,22公里,路老师带大家沿苏州河十八湾边走边拍边讲解,中途还翻了一次墙。虽然作业的内容只是提交两张照片,但是路途中的所见及所拍都是无法用作业来量化的,包括对苏州河十八湾历史和变革的了解,对沿途景致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摄影报道的进一步理解。

19级新闻 陈是


在《电影心理学》课上,周文姬老师会让我们观看许多影片,其实每次作业我印象都蛮深的,但《湮灭》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因为我以前不看科幻片,但冲着女主和作业这两个原因,使我不得不去看,出乎意料的是,科幻片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无聊,还挺好看,而且对这部电影印象也蛮深的,经典的科幻片式结尾,算是改变了我对科幻片的看法吧。

19级编辑 朱睿婧


沈嘉熠老师布置过一次“疫情现场报道”小作业,说实话,我还是畏惧镜头以及人群的,在拍摄时,每每有人从身边经过,我就会尴尬得低下头,等人走后继续。但那次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我不敢在街头“露面”的恐惧。

19级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硕士研究生 胡康


谆谆如父语,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最后祝愿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