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师德师风典范】李珮:培养新型媒体人才的领军人
2021-10-15

扫码关注

分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李珮,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作为一名老师,三尺讲台上,她辛勤传授理论知识,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格魅力感染着学子,教育他们一个媒体人应具备的素养和担当。2015年12月26日,在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中,李珮教授携“蓝鲸计划”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奖。

  

  新华社十八载  磨练拓宽新闻视野

  

  “一个好记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是李珮教授经常对学生讲的一句话。与现在的大学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不同,当时的新闻专业学子更多的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大学毕业后,李珮就进入了新华社工作,一干就是十八年,“新华社是熔炉,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在国家通讯社工作,要跟着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走,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闻主题,发掘新闻内核。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李珮为中央高层决策推进西部大开发、改进国家对外宣传策略以及党报影响力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并多次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批示。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着严格规制的国家传媒平台中,李珮一步步实践着她的新闻理想。现在,她的第一堂课上,学生们就会听到她娓娓道来:新闻记者应具备好奇心,要有激情,有抗压能力、有发现新闻的敏锐嗅觉……

  

  面对如今传统媒介被新兴媒介冲击的现状,李珮教授认为这只是介质的变化,新闻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素养不会改变。就像当年有了广播、电视,人们便开始唱衰纸媒,但结果纸媒仍然生长得很好。现在互联网时代也一样,纸媒在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有的消亡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纸媒是不会整体消失的”。在她看来,一个新的技术出现了,只要去适应它,你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对于新闻人以及高校新闻专业学子而言,她更看重的是学生自身新闻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李珮教授的课堂里,每次都让学生有几分钟的新闻汇报,给学生发表研读纸媒的体会。“可能再隔五年十年,一个新的媒介又会出现,但记者应具备的新闻素养、发现新闻的能力以及超强的写作能力是无法被代替的。”

  

  引领学院发展  三尺讲台诠释人生

  

  在2004年加盟西政、2009年出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以来,李珮教授一直致力于学院的教学改革和整体发展。

  

  2010年,学院更名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学院保持发展法治新闻特色办学15年之后的一次理性拓展。同年,新闻学专业被确立为教育部财政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新闻传播学学科成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12月,新闻学专业入选重庆市“三特行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拥有重庆高校新闻传播学类实力最强大的实践教学平台……

  

  同时,她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例如联合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推进实践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设立“大篷车课堂”。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是“走在路上的新闻”,边走边思考边采访边成稿,即“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在高校任职的教授,她认为,在学生的培养上,不应单纯地灌输书本理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她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一以贯之。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牟心明说,李老师的课堂上,会有很多互动环节,“比如让我们评论《人民日报》上新闻的优缺点,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好新闻。”

  

  在课后,李珮教授会布置不少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发现,巩固所学知识。“有一点令我们敬佩的是,李老师从不局限于教授具体的采访技巧,而是指出方向,给予方法,让我们的思维发散,寻找新闻背后的故事。”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平咏梅说,李老师不仅传授业务知识,还在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

  

  辛勤育桃李  “蓝鲸”彰显新闻理念

  

  作为新华社高级记者,十八年的记者生涯为李珮教授在教学上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教学案例。 其中,“蓝鲸计划”凝聚了她对本科教学中新闻实务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蓝鲸计划”是高校本科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由新闻学院发挥学术及人才资源优势,新闻媒体发挥实战优势,促进教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新路子”,为培养立场坚定、素质过硬、适应新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新一代媒体人打开了通道。

  

  “蓝鲸计划”正是李珮教授教学理念的体现,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在课堂上李老师采用实时教学的方式,比如‘两会’报道,常规流程和重点关注领域是什么,可找到什么重要新闻选题等,她都会在课堂上与我们一起研讨。”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木尼热说。

  

  她还通过自己一手创办的校运会直播来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曾亲自在现场给他们改稿,完全采用新华社的记者操作方法,来让他们感受到当记者的“快、抢、准”,即快速出稿、抢新闻和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直播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一百多个学生,通过分组,竞聘产生主编和副主编,产生最优的策划方案,老师用这种方法训练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敢于竞争的能力。”参与了校运会直播的熊天慧说。

  

  谈到自己的学生,李珮教授说,希望他们能够拥有宽阔的视野,寻找更高的平台,要以竞争和合作的心态参与媒体的转型,提升自我的修养,锻造敏锐的思维,锤炼抗压的能力,时刻准备着去拥抱新科技给媒体带来的变化。

  

  作为一个老媒体人,李珮教授一直坚守媒体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媒体公信力的理念。“如果你把自己矮化了,把新闻矮化了,你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工匠。”媒体人看世界、看社会、看新闻不是从表象看,而要看到表象的背后,真正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敢于担当,敢于为推进社会的发展做出一个媒体人的努力,见证历史,书写历史。

  

  李珮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媒体人,而作为师者,她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运用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最重要的是她用一言一行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媒体人的使命感。

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