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学生新闻采写 | 改造后的武康大楼邮政所:咖啡文创与传统业务并行
2021-11-22

扫码关注

分享:

按语

本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1年9月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国庆节后,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2021年10月30日,由于周六休息,武康大楼邮政所的墨绿色大门紧闭。一对情侣好奇地凑近玻璃门窗向屋内张望,轮流在门前拍照后,他们走到旁边的窗口买了两杯带有武康大楼主题杯套的咖啡。

        “中国邮政也有卖咖啡的啦?”这是很多路人在看到这家咖啡店时发出的感叹。咖啡窗口的上方,“中国邮政”墨绿色的标志让人不禁驻足。

        2021年9月17日,位于淮海中路1883号的武康大楼邮政所经过更新改造后重新开业,在保留传统业务办理区的基础上增设了文创区、咖啡区与室外打卡区,成为武康大楼旁一处新景点。改造后的邮局还新增了寄明信片的服务,不少游客因此开始走进邮局,用老一辈人的方式传递情感。

更新改造后的武康大楼邮政所外观


咖啡区饮品雪糕热卖,文创区邮车模型与明信片畅销

        武康大楼邮政所的室外咖啡区仅有5平方米。改造前,它曾是邮局的员工更衣间,改造后,屋内沿窗摆放了一排饮品原料,面对窗台则放置了一排杂物柜和冰柜。窗口的一张A4纸上打印着在售饮品、糕点的清单,在邮局正门到咖啡区的墙角,还有两张宣传海报,分别印着两款雪糕。

咖啡区售卖窗口

        咖啡区每天仅有一名员工进行饮品制作和售卖,顾客和员工的交互通过一个能站下两个成年人宽的小窗完成。试营业之初,咖啡区主推三类产品:13款乔家栅旗下乔咖啡的饮品、2款立体武康大楼形雪糕以及6款乔家栅传统糕点,目前只保留下了11款饮品和2款雪糕。

        咖啡区员工马女士谈到,十一假期结束后,在这里购买乔家栅糕点的人很少,存货不流通导致大批量的糕点面临滞销和过期,因此咖啡区目前已将乔家栅糕点下架,在售商品仅为饮品和雪糕。记者观察到,店内偶尔会出现在邮局附近居住的老年人,为了就近购买乔家栅的传统食品前来询问,听闻工作人员的解释后只能遗憾地辗转前往乔家栅的其他门店。尽管如此,马女士告诉记者,乔家栅糕点未来应该不会再次从这里出售了。

        马女士称,下午时段一直是咖啡区的客流量高峰期,周末的顾客还会更多一些。10月30日(星期六)下午2时44分,武康大楼景点附近众多的网红饮品小吃店纷纷排起长队,而咖啡区窗口前暂时还未出现大批量顾客。“它近啊,而且那边排队的人太多了我不想去排队。”游客谢女士发现了这个差异,并幸运地赶在咖啡区客流高峰前买到了咖啡,而她离开后窗口前排起来的长队,让马女士在后来的半小时里马不停蹄地制作饮品。

客流高峰期的咖啡区

        改造后的邮政所室内部分共53平米,新增加的文创区约占40平米。在售的文创产品大多以中国邮政和上海市建筑为主题,摆放在深色木制开放式柜台上。柜子顶层靠墙放有印着“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海报的小木板,海报前摆放的法式手工曲奇上,每一片都刻着一个上海市经典建筑。展柜的中间部分摆有中国邮政自主推出的墨绿色邮车模型和玩具盲盒,以及印有上海建筑的茶包礼盒,最下层是整套的纪念邮票。室内尽头的墙上则布置着“整整一面墙的明信片,大概要用几面墙的故事来填满”、“爱汇武康,言短情长”的标语,标语下方的柜子上放有多种武康大楼主题的胸针、记事本和明信片。

文创区布局

        10月17日上午11时至12时的1小时内,文创区内先后有将近40人浏览,同一时间点店内人数最多可达10人。工作人员高女士也告诉记者,国庆期间顾客更多,可以把40平米的空间基本挤满。不少游客事先并不了解改造后的武康大楼邮政所,仅仅在路过时被文创吸引,继而进店浏览。记者在现场听到,一位女顾客在即将离店时发出意外的感叹:“它是个邮局啊,我刚发现这是个邮局。”

        “那个车模买的人比较多,明信片也挺多的”,文创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记者观察的1小时内,一户带有一儿一女的家庭一次性买下了两辆售价30元的三轮邮车模型。随后不久,一位来自北京的40岁左右的游客也被其吸引并购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邮车模型受到不同年龄层的普遍亲睐。价值5元至20元不等的明信片也很受欢迎,在1小时内有7人前来购买填写。

中国邮政自主推出的邮车、邮筒模型


明信片邮寄服务受欢迎,邮局空间意义改变

        邮局内的文创区和业务办理区虽只有一门一窗之隔,但两区域的顾客年龄分化明显。工作人员高女士在邮政所改造前就在这里负责业务办理,她表示:“这边(文创区)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那边(办理窗口)基本上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文创区的顾客,问及是否知晓邮局具体办理哪些业务时,记者得到了“订报纸”“储蓄”“寄快递、办银行卡”等答案,而大多数答案都以疑问语气给出。高女士告诉记者,她目前办理较多的业务是寄包裹和水电煤缴费:“他们快递基本上都还是找顺丰、圆通什么的,但是寄包裹邮政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价格要便宜一些。水电煤年纪大的在网上弄不来,还是比较相信邮政的那个‘三角戳’的。”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的徐连明副教授认为,武康大楼邮政所改造后新增的功能改变了其空间意义,也会进一步改变人们在这些空间内的社交行为与关系,而这些新的行为与关系是有别于邮局的传统空间的。它如今不仅是一个办理传统业务的场所,还是一个集营销、产品体验、文化传播与人际互动的新功能复合空间。

        10月31日上午10时40分,在记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在上海读书的胡同学和她的朋友谈笑着走进邮局,她们从文创区精心挑选了两张武康大楼主题明信片,走到业务办理窗口购买邮票,在窗口旁放着胶棒和黑色水性笔的小桌上贴上邮票后,坐到门前的高脚圆椅上认真书写自己的寄语。

        高女士告诉记者,寄明信片是武康大楼邮政所更新改造后新增加的服务。“文创等于赋予了它(邮政所)新的功能。这里依托武康大楼,游客比较多,也有购买明信片的需求,来作为纪念。”高女士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了制作成武康大楼模样的异形明信片。记者观察到,10月31日上午10时45分至11时30分,共有7名游客向邮局门口的邮筒中投入了明信片,他们中有人同时寄出了两张甚至三张明信片,收件人有朋友、亲人,有的人还寄给了他们自己。

向邮局门口的邮筒中投入明信片并拍照留念的游客

        约20分钟后,胡同学写完寄语走出邮局。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外地旅游时经常会给好朋友寄明信片,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微信发消息的速度太快,无法说出一些煽情的话,而明信片通常要五六天才会送到对方手中。”胡同学和朋友把各自的明信片叠在一起,搭在邮局外邮筒的投信口上,二人分别用手机为对方拍下投信动作的照片,然后一起把明信片投进了邮筒。刚来上海工作不久的孙女士也给自己的同学寄去了明信片,她表示自己之前一直有寄明信片的习惯。“直接收到手写的祝福文字,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孙女士将明信片投入邮筒后告诉记者。


邮局已成“怀旧情结”,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10月31日上午10时54分,一位戴着灰色前进帽、身着深棕色毛衣与棕色格子裤的80岁左右的爷爷正背着手仰头看邮局门面上方的“中国邮政”四个大字,随后又进店仔细浏览了一圈。记者了解到,这位胡爷爷住在武康大楼附近,在邮政所改造前就是这里的老顾客。此次听说邮局经过装修改造又重新开业了,他特地前来看看它的新样貌。“我经常到这里来办(业务)。因为我年纪大了,手机不会用,还是这个老办法好。”他笑着向记者解释道,“邮局不可缺少,生活当中非常需要的。朋友之间、亲友之间来往总要寄信、寄钱、寄东西。”对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更倾向于通过传统邮政方式完成业务办理和情感维系的老年群体来说,邮局仍然是一个作为生活刚需的存在。

        “现在都骑电瓶车了,以前邮递员是骑自行车送信的,骑到你家,敲敲门:‘有人在家吗?有人给你寄信啦!’”文创区内,一位戴眼镜的短发母亲指着邮递自行车模型,弯下身给儿子描述从前邮递员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场景。对年轻一代来说,需要在邮局办业务的年代已经只留存于长辈的口中,但依然有不少人对邮局的保留表示认同和理解。“以前大家心里对邮局可能会比较有依附感,因为以前的邮寄服务基本上都是通过中国邮政,大家对它的存在已经司空见惯了。如果现在立刻去把它给取缔掉,可能一部分老一代的人,或者是一些已经习惯它存在的人,会一下子不是很适应。虽然习惯可以被时间弥补,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地标,它存在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历史感,还有一个就是情感的寄托。”前来购买咖啡的谢女士表示。

        虽然不同年龄群体对邮局的需求和认识不尽相同,但当被问及如何理解邮局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意义时,“情怀”、“怀念”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大家嘴里的高频词。路过邮政所时被吸引并驻足拍照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她在邮局办业务比较多,现在很少了,虽然经历过邮政业务兴盛时代,但如今对她来说,邮局更多的是一种怀念。来邮政所咖啡区购买咖啡的范小姐也向记者表示,邮局现在可能成为了一种怀旧情怀。“以前很多人会选择邮局这种方式(办业务、寄物件),但是现在因为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可能更多人是把中国邮政视作为一个怀旧的情怀。”她说道。

        而对于邮局未来的发展,受访者也抱有不同的看法。住在邮政所附近的耿先生表示,自己从来不去邮局办理业务,并认为邮局就是在“等着倒闭”。在上海工作的林女士告诉记者,自己身边同事的圈子里很多人都喜欢在各地寄一些有标志性的明信片,并且以后会一直寄下去。19岁的郝同学则认为邮局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有其存在的必要。

        针对这一现状,徐连明告诉记者,目前邮政网点面临着场地、人力成本过高,客流量持续下降,信件、报刊、汇款等业务萎缩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邮局曾经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民营快递业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邮局的很多功能被新兴的商业机构所代替,自身面临着转型与挑战。而武康大楼邮政所的改革,就是为回应外部世界变化而作的一些功能调适,使自身的功能多元化。除了武康大楼邮政所,还有些邮局借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其工作流程与用户体验,变成了有别于传统邮局的现代邮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面对外部世界的改变,邮局必须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采写 | 20级新闻学(双学位) 李书勤 王越月



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