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弘爱传媒讲坛 | 粉丝研究的流变与反思
2021-11-22

扫码关注

分享:

11月4日上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学会理事、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理事朱丽丽教授,应邀为我院学子带来了题为“粉丝研究的流变与反思”的讲座。本场讲座采取“线上直播+线下交流”的形式,由我院胡正强教授主持,学院一百余名研究生积极参与。


 讲座开始,朱丽丽教授开宗明义地提出“或多或少,大家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曾进入到粉丝的框架里”的论断,并从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这一“粉丝研究的开山之作”切入,对中西方学界的粉丝文化研究进行了溯源。她认为“最早的相关媒介文化研究源于社会学。”早期的芝加哥学派对少数族群和边缘青少年的“青年越轨”研究,以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对都市中迷恋重金属文化、摇滚文化等青年群体的描述和研读,都以主流青少年之外的“坏孩子”为研究对象。直到文化研究学派将青年社群与大众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学界才将目光落到了“偶像化追星”上。接着,她介绍了国外粉丝文化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延续了约翰·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点,从迷群挪用并再生产文本这一现象,探讨了其如何对抗主流媒体的文化宰制。第二阶段,研究者将“迷”的现象(迷社群以及迷个体的媒体消费行为)纳入社会、经济、文化中进行考察。第三阶段,研究者将迷群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探讨迷群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入迷的原因。

随后,朱丽丽老师表示“青年研究和亚文化研究长期以来都有较强的交叉性。”国内学界对于“追星族”这一青年群体的观察和思考,被认为是粉丝文化研究的前期铺垫。学界对于“粉丝”的界定,也代表着中国学者对粉丝文化研究框架和视角的转变。基于此,她详细介绍了粉丝文化研究的四种框架,即“针对病态化青少年的教育心理框架”“05、06年超女模式‘迷群’的亚文化研究框架”“粉丝经济、群体、文化的多元化研究框架”“当今饭圈乱象频发时的饭圈治理框架”。此外,朱丽丽老师通过讲述粉丝对偶像的“应援打榜”事例,引出了粉丝文化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两个契机:一个是通过大众传媒,粉丝的力量被主流媒体所看到;另一个是通过社交媒体,粉丝群体行为被数据化。从这两个关键节点出发,她为同学们梳理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学术成果,并着重介绍了粉丝文化研究的六个侧重点,分别是亚文化迷群体、身份认同、劳动视角下的文化再生产、社会功能与意义建构、粉丝经济与资本、治理视角。最后,她带领同学们对粉丝研究的本土实践和理论话语进行了思考,并基于推动中国粉丝文化主流化、大众化的因素,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粉丝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向。

本场讲座受到了研究生们热情的欢迎,线下会场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胡正强教授在讲座结束时指出:粉丝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粉丝文化研究也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现实选题,可供进一步挖掘的学术空间很大。他对朱丽丽教授的学术分享再一次表示感谢,认为她对于粉丝文化研究相关学术史的梳理,为同学们进行相关思考和研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铺垫。相信通过这场讲座,同学们对粉丝文化研究的学术梳理、研究框架、探索路径等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也希望对粉丝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沿着老师们分享的路径进行新的尝试,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书写更为精彩的人生。

 

图/文 李欣宇  丁丁

审核/ 庄曦 胡正强 王子午

 

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