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我院举办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研讨会
2020-11-16

扫码关注

分享:

2020年1018日上午,第二届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举行,研讨会同时在腾讯会议直播,吸引20余名教师线上参与会议。



校园媒体已成为高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以第二届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颁奖典礼为契机,围绕着人才培养和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河南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老师们展开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学科组组长刘杰锋老师以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构建为主题,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的经验做法。他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发生转变,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成为智媒时代的核心人才需求。中国传媒大学以“上手快、后劲足、筋骨壮”为人才培养理念,将“国家需要、国际视野、业界需求、未来发展需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着“实践育人”构建了“一体化、协同化、体系性驱动、开放式发展”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实践教育体系。为了推动全校实践教学,该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辰瑶教授介绍了作为学生媒体实践“全真平台”的“未来编辑部”。“未来编辑部”2015年组建,2016年成为有学分的实践课程,经过几年探索,“未来编辑部”具有多重身份和形象,构建了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空间”,组建了新闻实践教学的“一个团队”,搭建了学生媒体实践的“一个矩阵”,同时也是一门实务课程。近两年,“未来编辑部”产出的学生作品在国内外多个比赛中获得50余项奖。在今年疫情中,“未来编辑部”推出防疫观察项目,共有180多位同学加入,6位指导老师全程参与,产出稿件80余篇,获得广泛好评。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陈立生教授介绍了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济方案。他指出,同济大学作为一所工科色彩浓厚的学校,特别注重前沿科技创新。学院具有多专业多学科融合并进的特点,同时也与学校其它优势学科实现了交叉融合。学院以创意传播为统领,融内容、艺术、技术、创意、传播五位一体,将内容生产和视觉艺术、设计、技术结合起来。学院以培养传媒型、专家型、领袖型学生为引领,采取了两条路径:第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把艺术设计融入新闻、广告教育;第二,开设面向全校的平台课,融合文字、视觉、音乐、声音元素。学院通过设立工作坊,由教师、媒体人带领学生开展媒体实践。为了解决新媒体教学师资问题,学院想办法留住年轻人,给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近年来,同济师生的新媒体设计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萌芽院长以实习实践过程管理与考核评价系统为切入点,介绍了实习实践在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该实习实践系统由河南大学老师自主开发,于2016年开始运营,包括系统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数据分析、成果展示六大模块,覆盖学生实习实践全过程。目前系统涵盖1700余名学生的实习信息,实现了完全的信息化管理,所有实习成果和实习过程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可实现一键下载。杨院长强调,通过实习实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并以此为抓手,加强与媒体、企业的互动。近年来,学院通过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值得研究的真问题。以实践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师生开展有意义的科研活动,真正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顾杨丽副院长以“双创”概括该院的实践教学特色。为适应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该院广告专业集文化创意、营销传播、艺术设计于一体,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产)-高校(教学、研究)-企业(用人单位)等多方资源引入,以高校为中心,搭建平台,以共创、共建、共育、共赢为驱动,在协同创新机制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推动数字创意实践,“以参赛促进品牌传播实务能力提升”,实现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专业赛事“链式”参赛促教。学院专职教师较少,通过“专职+业界+学长”实现了师资多元化,并实现了教学与就业的对接。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康国卿老师以“基于校媒社团训练的新闻实训探索与实践”为题,讲述了一个“独立团单兵突进的故事”。在第二届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中,康国卿老师指导的“CBR传播人”获得最佳校媒奖,有三个作品获得优秀作品奖,是大赛的一匹“黑马”。康老师介绍说,“CBR传播人”既是一家校园媒体、一门实务课程,更是一个学生社团。作为地方院校的校园媒体,近年来,“CBR传播人”卧薪尝胆,对标中青报冰点周刊、北青深一度、南方周末特稿,训练学生深度报道和特稿写作,设立“蒲公英”计划,每年立志至少培养5名优秀写手,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退伍老兵”,反哺在校学生。“CBR传播人”同时还具有社团性质,建构了自己的仪式和文化,学生从大一进入社团,大三才离开,与社团建立了紧密的认同关系。此外,“CBR传播人”还与当地的专业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媒体人员走进课堂,实现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打通了与业界的联系。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刘颂杰副教授以中山大学谷河传媒为例,介绍校园媒体的制度化运营。谷河传媒按照专业媒体设置,模拟专业媒体编辑部的日程运作。为了保障稳定的发稿频率,谷河传媒创新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给学生发放采编补贴、流量绩效和融合媒体报道奖金,评选谷河新闻奖。谷河传媒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服务社区关注青年议题;二是以专业态度做校园媒体关注重大议题;三是培养大格局,加强学生国际视野。谷河传媒的成绩得到了业界认可,多篇优秀作品被专业媒体转载和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陈逸飞老师以校媒《新闻视野》和《新传时报》为例,介绍了校园媒体对外合作的新思路。他以与中国青年报/网合作的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为例,详细介绍了合作的具体情况和成果。他强调,校园媒体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拓展经济效益,学生们不仅要“用爱发电”,还要有良好的运营机制,这样校园媒体才可以走得长久。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净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到,这次研讨会既讨论了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也探讨了校媒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从宏观到微观,从985院校到地方院校,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与特色。以前,实践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师资问题,这次讨论发现,很多学校都在积极突破瓶颈,通过栽培年轻人、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在研讨中,大家都谈到了实践教学顶层建设的重要性。


研讨会最后,白净教授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希望以后可以举办更多类似的交流活动。


文字:龙盼

摄影:李远浩



来源于南京大学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