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共探电子屏幕时代广电行业新发展 | 第六届中国电视研究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举办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为了探讨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的冲击,以及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短视频和粉丝文化等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路径,第六届中国电视研究年会于10月2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本次年会以“电子屏幕包围之下,我们的生活,生命与文化”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学界、业界和媒体界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电子屏幕时代下人类与视听机器的特殊关系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广电和网络视频的发展之路。

      本届大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协助举办。同时,此次大会也获得了《新闻大学》,《新闻界》以及《中国电视》三个期刊的支持。

      会议伊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进行了开幕致辞。他首先向参会嘉宾及现场观众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史,并且对大家的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他又指出,今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于国内文化、娱乐和传播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后疫情时代国内电视行业如何发展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期待参会专家们给行业带来更有价值的建议。

      在“电视研究的进路”主题演讲中,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秋生教授以《电视纪录片观念研究的知识社会史取径——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例》为题,围绕着电视纪录片观念、知识社会史取径和个案分析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田秋生教授认为,作为一个观念体系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基本思想是纪录片创作者应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以朋友 、和亲人的姿态,“以纪实的手法平视普通人、再现普通人‘原生态’的生活”,由此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价值关怀,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同时实现教化与启蒙民众的目的。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主张从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路径去探析平台化时代的电视研究。这种路径包括主张建构主义和建构性,关注商品化与公共性、政策导向与规制能动,且需将研究框架内的焦点置于矛盾与斗争中。同时他也指出,电视研究的平台化转向体现为加速商品化,国家与市场关系的新互动,以及更加复杂多维的意识形态光谱。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赵瑜教授为大家进行了《广播电视政策研究路径》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她表示,当我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题和新任务,政策研究工作应成为广播电视改革发展的重要选择,对于广播电视政策的研究可通过历史分析、量化分析和政策网络分析这三个路径进行。政策文本研究试图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呈现出政府意图或政府行为“是什么”,其贡献在于寻找到恰当的指标来刻画政府意图、活动和政策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应用性。

      对于数字时代广播电视的研究路径这一问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常江教授分享了《数字时代的电视研究:一种生态性的路径》主题演讲。常江老师提出,数字化已成为当前全球电视研究的分水岭,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接受”到“创衍”再到“体验”的变化,我们应将当前研究路径的关键词聚焦于“生态”一词,实现从“影响”(impact)到“涵化”(cultivate) 、从“功能”(function)到“角色”(role) , 从“发展”(development)到“演化”(evolvement)的转变。

      在这一环节发表演讲的还有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刘俊,他就“当前广播电视研究的困境与趋势”这一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刘俊老师指出,当前广电研究的困境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问题意识常常缺位,理论思辨往往不力,陈旧常识依然盛行,而新锐化与融合化将是未来广播电视研究的某种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吴畅畅最后一位发言,主题为《从省级卫视到视频网站:中国电子媒体发展的政治经济笔记》。他从如何用英语翻译四级办电视这个问题入手,借助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框架,提出用行政逻辑和改革开放后的市场逻辑来解析国内的传统电子媒体的基本构架。

      第二场主题论坛“如何重新思考粉丝与青年文化”由吴畅畅老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位研究生对粉丝这一群体进行了研究成果的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世超以《工于计算的粉丝:饭圈反黑机制及其逻辑》为题,分享了流量时代中数据与偶像商业价值挂钩,饭圈反黑与权力逻辑相连接等观点。来自同所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孙曌闻则以偶像粉丝为例探讨了“受众研究的新范式及其田野验证”,最终研究成果从粉丝的交换仪式、占有仪式、修饰仪式和消除仪式去解析,并且指出了受众研究的第四种范式——SPP范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肖奉琳从身份认同视域下粉丝身份的建构与解构阐明了对于粉丝文化的新思考。

      对于同学们的研究分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教授沈逸进行了点评。沈逸教授特别强调了研究中应对粉丝特质进行观察,分析粉丝文化应该抱有政治经济的视角等观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王洪喆认同并补充了沈逸教授的观点,且建议学者们应该做特定的大规模定量研究,从而对粉丝群体进行更深层次的刻画。

      为了从多元视角分析网络综艺,本次大会还开设了“网络综艺与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主题论坛,特别邀请了业界杰出的嘉宾代表,吴畅畅老师作为主持人和嘉宾们一同交流。《我是歌手》总制片、《创造 101》总监制都艳,《这!就是对唱》总导演、《中国有嘻哈》、《明日之子》总编剧岑俊义,《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总导演陈刚,《乘风破浪的姐姐》总导演宴吉,《忘不了餐厅》总制片林艳,《脱口秀大会》总导演谭晓红参加了这一论坛,他们从业内视角对弹幕、代际关系、真人秀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谈及“不同选秀年代的粉丝面貌与代际关系”这一问题时,导演陈刚和都艳谈到了自己关于超女的经历,他们认为不同年代给予了选秀不同的气质。陈刚说:“现在已经不是一首歌就能打动观众的时候了,现在是人设的年代,是立住人物的年代,是在舞台上看到成长的年代,选手和观众的双向互动才能够满足大众的期望。”林艳和谭晓红也表示,这需要大家注重对于青年热点议题的把握。

      在论坛中,每一位导演、制片人也分享了他们对于自己所参与综艺的一些看法。谈到《忘不了餐厅》的制作经验,林艳表示节目出发点是基于社会的焦虑和对身边老人的焦虑,其实老人都很可爱,所以一定要有时间去发掘他们的可爱。陈刚导演说起如何调解和呈现练习生这个群体的样貌时,他指出两点一线和严格的公司管理是很重要的,公司和媒体的包装在这一环节有很大的作用,而这也是公司和媒体对练习生群体的意义所在。《乘风破浪的总导演》宴吉说,身边的女性给了自己很多启发和帮助,《姐姐》不是一个选秀,而是一些女性分享不同的人生经历,“魔幻”、“重塑”和“悦纳自己”是这个节目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届中国电视研究年会于今年首次推出了2020当代中国大学生视频文化榜,其中囊括了文化向榜单以及节目向榜单。本榜单完全由大学生自主票选,有效填写人数总计11140人,参与投票的北上广深大学生人数总计5640人,单项目投票最高达8000次。最终,大学生评选的年度网综为《乘风破浪的姐姐》,年度平台是B站,《以家人之名》和《隐秘的角落》分别为年度电视剧、年度网剧的获得者。此外,最不受大学生欢迎网综是《创造营2020》,最不受欢迎平台是浙江卫视,《以家人之名》为大学生最不受欢迎电视剧,《爱情公寓5》是最不受欢迎网剧。此次大会还对年度自媒体、年度歌曲、年度内娱圈事件、年度脱口秀演员和年度CP等进行了颁奖。

      针对此次疫情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本次年会也开设了“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的转向与机遇”主题论坛。中央广播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社会与法治频道主任记者王琼分析了“案件类节目在西方新媒体平台的流行的原因”,王琼总结提到,“立足于实现与现行司法体制的积极互动”和“满足生理需求、激发同情心”等是案件类节目背后的魅力,而内核则为其中强大的故事。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总监燕晓英指出,当前省级电视台广告投放环境恶化,内容生产严重受到挤压,而MCN则是当前广电改革的热词,她从融媒体视角分析了后疫情时代省级电视媒体的生存困境和对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梦琪分享了《前台“后台化”:后疫情时代传统媒体内容形态的网络化转向》研究,她认为场景转化让“后台呈现”趋于常态化,技术赋权下传播视角更加个人化,且媒体议程也出现了网络化的特征。


      业界和学界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的转向与机遇进行了观察与评述。《刺猬公社》创始人、CEO叶铁桥认为传统电视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它的渠道优势被打破,这就导致它议价能力的降低,没有了渠道,就只能靠内容来提升价值,而当前的内容生产也需要和多元的主体(尤其是自媒体) 进行竞争。Bilibili 网站公共事务总监,前《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韩福东指出传统纸媒本身已经不再是盈利渠道,而是靠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通过做为一个内容提供商来赚取广告佣金。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赵瑜教授认为传统电视的开机率和收视率虽然上涨,但需要和短视频平台的收视率进行比较才能说明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笑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完全从 C 端开始的、定制化、个性化发展的新物种,这样一来,传统媒体和平台实际上就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浙江大学传播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洪宇强调传媒的功能不仅仅是经济功能,还有社会功能。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陈虹指出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信息支撑平台,在挖掘社会治理议题、协商社会治理决策、传播社会治理成效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媒体深度融合阶段,媒体将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提供崭新思路。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式下,广电人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这次会议特别设置了“我一定能坚持下去!——青年广电人的希望与坚守”这一主题论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为大家分享了从业以来的困惑与希望。现任唯众传媒节目总导演刘俊尧分享了自己从事导演这一行业面对的种种困难,但是鼓励大家要寻找并执着于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现在在湖北广播电视台做栏目主持人的贾涵仪诉说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采访经历,和做新闻记者体验到的民生民情。

      青年广电人分享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罗薇鼓励大家树立自信,将华东师范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沿袭至工作中,为中国的广电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祝愿各位青年广电人在未来能有更好的作品。澎湃Sixth Tone首席编辑吴海云告诉大家,年轻就需要付出努力和拼搏,不要怕苦怕累,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和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关键。

      除以上论坛外,本次会议还举办了电视研究论坛和粉丝研究论坛。在各个分论坛中,参会嘉宾、学者与现场的观众们积极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广电行业的新特征,并为未来行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