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弘爱传媒讲坛 第111期|先因后创:新报刊史书写的实践路径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11月25日下午,弘爱传媒讲坛第111期在线上举行,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建国教授作为本次主讲嘉宾,为我们带来主题为“先因后创:新报刊史书写的实践路径”的讲座。赵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以及对报刊史研究的洞察,向学生分享了他的经验和体会。

讲座伊始,赵教授给我们介绍了讲座题目中“先因后创”,“先因”强调的是在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当中都要注重新闻传播史,或者说是报刊史,而后再讲理论和创新。在强调了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之后,赵教授就按照“先因”的思维,或者说借用了这个思维的缘起之一即冯友兰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中的“照着讲”,总结了中国报刊史研究的成绩主要将复旦大学黄旦教授对现有报刊史问题的观点进行了“照着讲”,也即再阐述。其中问题的第一点是主体意识不够,即缺少了对报刊自身的观照,没有提出本学科应有的关注的问题,成为了其他历史学分支的附属品;第二点是“编年史”思维缺乏“历史学的想象力”,使得报刊史缺乏它应有的丰富性;第三点是自我封闭,不关注其他学科(尤其历史学)对我们这个学科的问题的观照,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第四点是理论的缺失,表现为没有自主提出的理论和套用、任意理论。

针对以上问题,赵教授介绍道,黄旦教授给出的方法是进行范式的转移,从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转向新报刊史、新媒介史的范式,但黄旦教授对范式转移之后新的书写方式如何实践说得不多,于是赵建国教授就“接着讲”,提出要“先因后创”,亦即温故知新,守正与创新并重。

赵建国教授认为,守正要坚持历史学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要注意史料的极端重要性——注重史料的挖掘和使用;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的考订是非以保证其可信度和科学性,要警惕包括数据库在内的信息检索方式所能查找到的信息的可信度,要考证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在内的信息;最后要在具体时空中解读史料。第二个原则是尊重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用通识、通史的办法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进行研究,不做孤立的研究;并且“在中国发现历史”,找出我们中国报刊史内在的脉络和精神,进行本土化研究;同时用哲学思维来进行理论升华,既有哲学头脑,又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最后他强调,要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而不囿于分科的观念。

在阐述了如何守正之后,赵教授又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赵教授报在经济学领域吴承明学者的观点之上,进一步提出了“理论即方法”的观点,认为有多少种新闻传播学理论就有多少种研究传播史的方法,并指出如此一来,新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就可为新闻传播史注入新的活力。在研究方法上,赵教授认为史无定法,应根据资料进行研究设计,提倡跨越学科边界来寻求报刊史的研究理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警惕理论先行的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赵教授再次强调了在报刊史研究中首先要要敬畏史料、敬畏理论,并生动地形容两者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求史论并重、守正创新并重、先因后创,尤其注重新史料和新理论的运用。

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赵教授精彩的演讲对同学们未来接触和深入进行报刊史研究或新闻传播史研究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展现了他严谨的学术思维和极富包容性的跨学科思维,以及既能守正耕耘又能大胆创新的学术精神。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也纷纷对赵教授的分享表示感谢。我们期待能在弘爱传媒讲坛中与赵建国教授再会。

图文邓宝盈

审核董飞飞郑涵冰


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