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

ACADEMIC

学研

ACADEMIC

弘爱传媒讲坛 第106期 : 论传播研究的媒介入射角
2020-12-02

扫码关注

分享:

11月10日下午14:00,弘爱传媒讲坛第106期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楼报告厅如期举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胡翼青教授担任本次主讲嘉宾,为大家带来主题为“论传播研究的媒介入射角”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胡翼青教授开玩笑地说本次主题是自己于疫情期间在家琢磨十个月的成果,在南大还没讲过,这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随后伴随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本次讲座正式进入主题。首先,胡翼青教授为大家展示了讲座的五个版块,分别是:一、从三种入射角开始;二、媒介化理论局限性;三、媒介入射角的三种视角;四、媒介入射角的展开方式;五、尾论——传播学的范式转型。胡教授从三种入射角讲开来。分别探讨了效果的入射角、日常生活的入射角以及媒介化理论,并指出了其间的区别。它们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立场:理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立场、结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立场、本体论与哲学主义立场。这其实意味着三种知识型的斗争,三种观点在不断碰撞,而前两种正在面临着媒介化理论的挑战。

何谓媒介化?媒介化即指媒介正在和社会的形构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正处在媒介化社会中,社会建立在媒介建构起来的时空逻辑之上。而媒介化理论也具有局限性,接下来胡教授就此进行了深入讨论。关于媒介入射角的展开方式,胡教授提到了当下网络流行元素——种草带货。直播间的中区,使受众和网红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暧昧,因此缺乏品味的民粹主义时尚正在成为时尚的另一种形态,与传统时尚的自我标榜背道而驰,符号价值让位于社交价值

当传统网络的物质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之时,胡教授建议大家从理论的视角去寻找看问题的框架,而不是单纯吃瓜。我们要把日常生活的媒介融合汇聚在直播间中,透视这些行为背后的理论。在尾论部分,胡教授对于媒介范式与本土传播研究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以黄旦为代表的中国学者致力于媒介入射角的转型,应该带着看问题的视角学习而不是掉书袋似的用理论去生搬硬套。接着,通过形象的举例向大家展示了这句话的涵义。他就近选择了身边的话筒,我们仅仅把它看作一个话筒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思考话筒背后隐藏的逻辑。它代表着话语权和权力的聚集与倾斜。这是被媒介与机制建构起来的逻辑空间。最后,胡翼青教授贴心地为大家推荐了如下几本书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阅读:

F4DC1

胡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大家对于理论学习有了新的思考,启发大家运用新视角看待问题。在座的同学们也都非常珍视这次与胡翼青教授同堂的机会,专心笔录,踊跃发言。最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谈到自己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时,胡教授悉心解答,并指出当下在理论确定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对细节的把握,一定要脚踏实地。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很快接近尾声,期待下次能在随园再次聆听胡翼青教授的精彩演讲。

图:张智鹏

文:李若楠


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享:

扫码关注